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 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1:51: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在学校办学水平不断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但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系列化、发展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功不可没,特别是课例式校本教研起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既促使教学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又推动全校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

一、课例式校本教研提出的背景

87年以前,学校各个年级的平行班一般为2个,由于同年级同学科的人数太少,所以谈不上什么研究机制与氛围建设, 87年以后,学校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平行班达到了4个以上,教师的增多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适时提出了“为学生的学而教”的理念,并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94年,在语文、数学两个大学科中提出了各上100节优质课的要求,即“双百”优质教案评选活动。97年,我们开始着眼于教学整个过程的研究,以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开展了课前说教学思路与设计,课上大家共同观摩体会,课后进行集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的“说课——上课——评课”系列研究活动。98年至02年,实施了改优质课自选为年级组统一确定教材,共同研究,集大家的智慧精备、详备一组教材,通过听课,再加工修改,形成“精品教案”的“精品工程”研究活动。03年至05年,学校立足教师大练科研基本功的现况,为促使教师学以致用,提高学理论的自觉性,更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开展了“理论实践课”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上一节在某一理论指导下的汇报课,分管领导和本学科教师全程参加这一活动的“说课——上课——评课”过程,并在“评课”这一环节上,提出了“3+2”的要求,即:要求观摩教师对照课前教学理论设计,必须对所听的优质课至少提出三个优点和两个改进意见,以此促进教师认真学习理论,自觉应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这项活动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不难看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各个阶段的研究活动之中,教研活动成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为学校校本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例式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与方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观念不断被人们所接受,给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奠基”也在实践中逐步得以明确,这都给学校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的教研工作必须与深化和全面实践新课程结合起来,必须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向深层次发展结合起来,这一直接触及教学质量生命线的“重头戏”也势必要发生一次改革“冲浪”。一个更重视学校自身实际,建构在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上的,将学生置于发展中心地位的,新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课例式校本教研,应运而生。

所谓课例式校本教研,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上两备”,指的是多名教师围绕一个研究专题,对同一个教学课题通过多次备课、上课、评课,使之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集体性系列研究活动。其中的创新之处在于给备课注入了一个新的理念,形成了一种新的备课方式,即课例式备课。它是指教师可以将其他教师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例子纳入自己的备课范畴,这种备课方式突破了传统备课仅重视书面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局限,有效丰富了备课内容,拓展了备课的内涵。课例式校本教研的具体操作流程为:先确定好上同一教材的三至四名教师。第一次上课以前,同学科组的教师一起学习新课程标准,一起讨论应该体现的教学思想,确定出研究专题,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由第一名教师去备课,然后去上课。这时,第二名教师便开始了他的课例式备课,活生生的课堂成为了他备课的声色俱佳的好材料。第一次上课之后接着进行评课,主要讨论课前确定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有没有得到体现,本节课新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第二名教师再去上课,第三名教师随之即进入了他的课例式备课。上完再评,看上次出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而后是第三名教师上课。这样同一个课题,至少是三次上课、两次精备。(当然,如果可能,还可以有第三次、第四次课例式备课研究)。最后,进行总结式评课,形成一个精品课例,为下一轮课例式研究活动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一而专,再而深,三而精。如此研究不断,一次次将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源源不断的作为深化备课的有效“营养成分”,促使教师不仅更加走实了传统的常规备课方式,更加主动的去搜集整理与教学有关的书面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面对经过一番研究的,不仅有师有生,而且有形有色有声的课堂范例,其所选知识性资料、教学法资料长短尽现,十分便于分析,决定取舍,有力的保证了二次备课上课的效果。

课例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三种活动方式:

1、课例沙龙。每周四下午放学后,以学科组为单位,所有教师三五成团围坐在一起,或是在学习新课标精神,或是在评论刚上过的课例,或是在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或是在整理已修改完善的案例……学校教师称这叫做“课例沙龙”。在这个沙龙里,每位教师都要发言,谈自己对刚上过的课例的看法,谈自己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在愉快而热烈的气氛中,逐渐凝练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出让大家满意的公开课。

2、名师引领。发挥学校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将这些教师灵活安排在“一上”、“二上”或“三上”的位置。安排骨干教师在“一上”位置,是为了提高课例式备课第一个关口的台阶,这样“二上”和“三上”的教师为赶超名师,会千方百计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水平。安排骨干教师在“二上”的位置,主要是为了引领教师对课例进行深入反思和改进,承上启下,共同提升。安排骨干教师在“三上”的位置,有利于上出更趋完美的课例,给每位教师树立起追求的目标。这样,在名师“课例”的一步步引领、示范下,全体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得以步步提高。

3、展评交流。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课例式研讨交流活动。围绕一个研讨主题,抽取2—3个学科组进行全校性的全过程展示,全校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全程参与至少1—2个学科的研讨活动。一个课例有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广泛评议,加强了年级、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相互启示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素材,而且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快速增长,使课例式研究活动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卓有成效。

课例式校本研究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研究内容的校本化。教师将自己学校教师的课例纳入了自己的备课内容,教研中提出的问题出自于本校教学实际;本学科组教师围绕存在问题展开研讨,解决问题的主体是我们学校自己的教师。二是研究过程的系列化。从集体备课、说课到上课,从上课到评课,从再上课到再评课,最终到形成精品课例,这样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有序而严谨的教研程序。三是研究形式的群体化。不论是从一个课例的整个研究过程看,还是从教研活动的各种组织形式看,教师的全员参与、自觉参与都是显而易见的。四是研究专题的精细化。针对课堂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集大家的智慧,经过两次以上的课例式备课研讨,所研究的问题越来越集中,解决问题的办法越来多丰富而有效,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又保证了实际操作的效度,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得到有力保证。

三、课例式校本教研的发展与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感到课例式校本教研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几乎将前面提到的我校几种校本教研方式的精华全部予以汲取,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整体提高。这一系列化研究的程序是非常完整的,它开始于个人对书面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取舍,通过集体备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对教材与教法的初步共识。然后,在第一次评课交流中,大家针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通过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之后的再次上课和评课,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细,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让教师不但亲身经历了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了对教学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对很多细节性问题进行了反复分析与斟酌,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机智与水平,上出高质量、高效率的好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将鲜活的课例纳入备课范畴,让教师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学生学习的情景,课前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如何,是否积极参与,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一切尽收眼底。在随后的评课中,学科组教师会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及时调整与修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这种做法,使教师从单纯注重教学素材搜集,转移到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是一种思想观念的重要转变,对于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极为关键。

三是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课例式校本教研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评课走形式的现状,变“要我评”为“我要评”。为了使自己的课上得更精彩,第二授课教师会从听课时就开始倾力关注,认真思考的,这样在听课后会自觉的进行有效教学反思,在评课时更是少有顾忌,畅所欲言,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引发大家再思考,让大家与自己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定方案。

四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在课例研讨中,几人同上一课,常常为了一个环节的设计,大家挖空心思,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及时学习别人教学中的细节、亮点,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极大的丰富和开阔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不论是教材的把握,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而课例式校本教研,至少有3—4人来上同一节课,在多次修改、交流中,青年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如何引领孩子进行自主探究。尤其是新老教师一起切磋,互相学习,新教师能从老教师那里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

五是有利于教师团队精神的有效形成。新课程博大精深,我们既存在着专业知识上的欠缺,也存在着观念理念上的欠缺,更存在着实践上的欠缺,没有人能给我们一个固定的样板或模式。我们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路要靠我们自己来走。这条路,仅靠个人之力是走不通的。刚愎自用,仅凭着个人的理解去实施新课程,是不可取的,有时会犯不应该的错误,走较大的弯路。而课例式的研讨方式则摒弃了以往单人独干的做法,尽最大努力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让教师去共同研究,共同商量,共同设计最佳方案,之后共同评议,反思,再制定下一个方案。在这个反复交流、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对教材有了更全面、深入、准确的把握,教学艺术不断提升,缩短了教师之间的差距、班级间的差距,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共同体,培养了合作意识,形成了团队精神。

实行课例式校本研究方式,较好实现了预期的两个目标。一是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新的飞跃。“情境——实践——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已初步建立,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北师大信息研究所所长称我们学校是“农村小学向城市小学挑战的一面旗帜”。省教科所、教改室主任孙维胜就“课例式备课”校本教研用“四个一”概括了这次会议,:一个明白的校长,一颗感恩的心,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清晰的思路。市教研室小教科科长、语文教研员江洪春老师在会场即兴赋诗一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校本教研茧化碟,飞出学校特色来。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推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改革趋势,开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新局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0 12:07 , Processed in 0.0163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