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17|回复: 0

精彩的演绎 厚重的收获——磨课总结反思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7-7-26 18:02:17 |显示全部楼层
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诠释,精彩的演绎,厚重的收获,这是这次磨课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经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这一过程,不禁让我们感叹——磨课的过程便是经验的积累过程,数经磨砺走卓越。下面就结合此次磨课活动谈几点反思体会:

一、钻研教材 质的辩论

本次我们组磨课的内容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先有执教老师提交个人经验备课,由于执教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够,无论是目标的定位还是流程的设计,总感觉不顺畅,想成功达成教学目标有些难度。为此全组成员对首次教案各抒己见,直言不讳,本着精益求精的目的,辩论了对这一节课的看法和有效设计想法,并及时提交了修改稿。足见大家对这个教学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解读和精心的构思。的确,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情愫,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大家真诚的相携,为后面的磨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 科学施教

不容置疑学生是最需要被关注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二次备课中,执教教师接纳小组成员的建议,找准知识建构点,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等做了深入的了解,确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读数学现象的教学思路恰到好处。

“数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执教老师利用学生的座位情境为辅助手段,架起了一座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桥梁。从学生在教室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意创设多个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思维的提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理解“数对”的表示方法,体验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并通过课件轻松地将实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到方格图,一步比一步清晰、一步比一步简洁,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整堂课从新知学习到练习拓展,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恰当地将数学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观课老师听后深有感触。作为教师,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学生身上,从细微处去关注学生,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去鼓励学生的发现,及时优化和引导学生,促使学习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三、务实和谐 专业同长

这次打磨上课,从教学环节处理到课堂语言组织,执教老师都把握得非常到位,教学过程十分流畅。我们在感叹之余也多了几分思考:一堂好课的诞生除了上课教师的付出之外,离不开诸多老师共同的努力,这堂课确实体现出了集体智慧和个人主体悟性。细想,课例研磨的每一个环节,老师们总会有很多的想法和不同的见解,一个细节都要反复琢磨,一句评价也要不断推敲。磨课让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研讨气氛异常活跃。

课例打磨将经验、理论、实践融为一体,让我们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让教师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

四、反思不足 顺势打磨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单就课堂展示而言,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教学过程紧凑而且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不足也是存在的,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回答问题的完整程度不是很好,教师在充分利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完整的回答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课堂上多是抢于提示和代言,应尽量少一些提示,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由此,我们也觉悟到,磨课的内涵,课堂上需要打磨的东西很多很多,教学需要全方位的打磨。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磨课也是如此。山高水远,几多岁月在探索;来日方长,数经磨砺走卓越。我们将以利再战,将磨课进行到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3-29 01:54 , Processed in 0.0232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