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毛泽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毛泽东给儿子开书单 推荐志怪武侠小说
热度 1 sdhdzx56 2012-4-26 09:18
在延安时毛泽东曾两次寄书给正在苏联上中学的儿子岸英和岸青。1939年寄去的一批书,途中丢失了。1941年1月寄出第二批书时,他写信说:“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少年集团,泛指和岸英、岸青一起读书的中国学生。 毛泽东随信附了一张书单,并注明了册数。上面写道:“精忠岳传2,官场现形4,子不语正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本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大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花梦奇传1,峨嵋剑侠传4,小五义6,续小五义6,聊斋志异4,水浒4,薛刚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义2,洪秀全2,侠义江湖6。” 《子不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袁枚写的笔记小说,正编二十四卷,续编十卷,都是怪异的民间故事,包括神狐鬼怪、三教九流。《何典》是清乾嘉年间上海才子张南庄用吴方言写的讽刺滑稽小说,通篇描绘了阴曹地府里的形形色色的鬼。毛泽东向儿子推荐《子不语》、《何典》这两种带有“野狐禅”味道的书,似乎有点出乎意料。但更令人意外的是,毛泽东居然寄出了好几部武侠小说,如《小五义》、《续小五义》、《峨嵋剑侠传》。反观时下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推出的种种必读书目,谁会选入《子不语》、《何典》、《小五义》、《峨嵋剑侠传》、《薛刚反唐》等?这是胸襟所使然!
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林彪 粟裕 许世友
热度 4 sdhdzx10 2012-2-23 13:17
比如,解放战争中粟裕所在战场共军的战事多,东北共军的战事少。 为此,有人对林彪很有意见,甚至于47年12月9日打电报给毛泽东告状:“要反对大休息。如某些地区一年只发动两次攻势,其余时间都用在休整,这使敌人有机会补充,巩固阵地。” 如果是指责关内共军中原和华东战场之间缺乏配合,有“你打他看”的现象还有些道理。因为确实存在华野被国军重点围攻的时候,刘邓配合不力(不能老怪人家不配合,你自己干啥去了?),导致山东根据地的丢失。当敌人重点围攻刘邓时,华野同样配合不力,又导致刘邓大军损失一半的现象。但如此指责东北共军却毫无道理。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战争最终的结果是东北共军最先消灭了本战区的敌人,而关内共军,尤其是粟裕华中所部,频繁作战的结果却是使敌我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国军的方向发展。“休整”期间,东北共军的发展远远超过东北国军的“补充”,东北国军并没有因为共军“消极”作战而抽调兵力回援关内战场,它的压力反而越来越大。 相反,华东国军却因为在战胜了粟裕共军的同时壮大了力量,反而可以抽出兵力支援其它战场。战事越多的粟裕麾下共军,反而业绩越差,这与股票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与投资绩效成反比的结果完全相同。 文革期间,来自苏中的粟将军在批林批孔时发表了一篇雄文《 关于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问题 》,把这封电报作为批林的炮弹,指责林彪消极作战。粟裕将军此时显然是不顾东北共军最先消灭本战区敌人,然后挥师入关杀向全国战场导致共军提前夺取战争胜利的结果,“以忙碌的行为而不是最终业绩”的荒唐价值观来评价杰出战争指挥者------一个死人! 但是,粟裕却忘记了,他在南麻、临朐战役大败被迫离开华东进入中原后(后来还任职“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华东地区主要军事领导人的许世友,采取的恰恰是与林彪几乎类似的战术,并导致了在华中粟裕伪劣战术下丢掉的山东根据地,全部翻盘! 有人说,粟裕总是很“忙”,当却忘记了,这个“忙”其实与盲同音,恰恰是因为粟裕作战总是被动造成的。 粟裕总喜欢缩在根据地内被动挨打,一步一退,让国军尝到了甜头,所以才会被国军追着打,最后国军先华中,后华东,最后几乎把华东地区的根据地全部夺取。 因此,粟裕“忙”不是积极主动求战的结果,而是被敌人追着打的被迫行为。就如同见到狗就逃跑的人,通常会被狗追的没时间休息。 与华野不同,东北共军都是主动出击,东野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都是不等国军来进攻就主动出击,导致东北国军疲于奔命,不敢出来与共军作战。 主动打狗的人,狗通常都会躲着他,因此会比较“闲”。 粟裕比较忙,但它忙的结果是使敌我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因此,越忙罪过越大。 粟裕的华中野战军第一年把几百万人口的华中根据地送给敌人,第二年再把1500万人口的沂蒙山送给敌人。 送一个1500万人口的根据地,相当于送给敌人100万兵力,削弱自己100万兵力。 1946年6月战争开始时,华东国军数量是46万,共军数量与此基本持平。可是经过2年战争,在华东的国军在调出了18军、钢7军,54军,49军、48军等近二十万精锐部队后,仍然还有七、八十万,而华东共军也就60多万。 即:2年战争的结果是敌我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 粟裕部队能存活下来,靠的是胶东战场许世友的共军改变了粟裕的战术进行作战,甚至颠覆了胶东,山东,乃至华东的形势!这可是老蒋没有想到的。 华东换将,以许世友代替粟裕,导致了老蒋在华东的全面崩盘。而许世友的战术,与林彪的战术,却多有相通之处。二人是否交流,不得而知,但在红军时期,二人几乎同时成为军级领导,却是毫无争议的(期间,粟裕还在当参谋呢)! 老蒋却还是思路不改,以为华东的战术还是粟裕等那样一成不变,因此还是像原来那样,从华东抽调大批部队(包括桂军7军,48军,整编9、11、25、26、28、52、58、85师等部队)去围困刘邓,又从华东抽调54军,49军去东北,导致华东国军空虚。 于是,许世友灵活多变的战术,加上老蒋的惯性思维,终于导致了老蒋自己在华东的彻底覆灭! 睢杞战役后被迫北上山东、逃避中原敌人追击的粟裕部队,在得到许世友部队强大力量的支持后(许世友当时已经病得卧床不起),才提出要回攻华中(粟裕的老根据地)的主张,也就是所谓的“小淮海”。 但是,主席却明察秋毫,提出了必须在中原地带与敌人决战的主张! 粟裕不得不加入淮海战场,靠的是东北、山东战场共军的胜利怂了敌人士气、壮了自己胆,靠的是刘邓中野、许世友山东部队的全力帮助。 东北、山东共军的战事虽然较少,但每打一个胜仗都是不仅歼灭敌人,还总是占领敌人的地盘。 以东野一个夏季攻势为例,东野不仅歼敌8.2万,更重要的是夺取42座城镇,解放人口近1000万,扩大解放区16万平方公里。 同样,许世友部队1948年的春季攻势(周村战役、潍县战役等),不仅歼敌20余万人,还把周村、潍县及几十个县城、二千余万人口,纳入到了自己的解放区,且彻底控制了山东省内东西大动脉的胶济铁路,让老蒋也没咒可念! 因此,东野、山东的战争结果不仅是歼敌数,同时还夺取了敌人兵源,战争物质、工厂和人员等战略物资。东北、山东的我军,因此发展壮大的非常快,敌我力量的对比迅速向着有利于共军的方向发展。 最后山东共军、东北共军率先发动战略进攻。山东共军的济南战役,拉开了三大战役的帷幕;而东野率先发动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几乎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都不是什么“吃夹生饭”,也没有了任何的侥幸和悬念。 因此,如果用打牌来比喻林彪、许世友打仗风格的话,洪学智上将认为林彪打仗是“5分10分不动心,只“抠底”的打法。用下棋来比喻就是“谋势不谋子”。“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谋势”者意味着高屋建瓴,驾驭全局,不为“5分10分”的蝇头小利所动,先布好“局”、搭好“架”, “先为不可胜”,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稳扎稳打,打造“抠底”“铁一般的成功”。 而济南战役之前,粟裕亲手培养的战将、孙子兵法专家郭某,与许世友部将聂凤智的赌局,也同样看到了战役家与战略家的本质区别。 “谋子”者多眼光短浅,对5分10分斤斤计较,图一时杀伐之痛快,缺乏战略思考,忽略了大势的变化,最终往往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战场也是如此,粟裕在苏中“7战7捷”、“孟良崮战役”等“夹生饭”,貌似杀的痛快,却不知不觉中。先来了一个涟水,再接着来一个南麻、临朐等,最终被国军抄了后路。 最后不仅苏中丢了,连整个华中根据地、沂蒙山根据地也一起丢了,是典型的因小失大、谋子不谋势的结果。 林彪、许世友分别在东北与山东,面对最强大的敌人,以小胜积大胜,乃至彻底翻盘,貌似平淡无奇,却是真正的智力较量! 解放战争的结果说明,红军军长出身的林彪、许世友是善于“谋势”的弈者,华中野战军出身的粟裕等人则是更爱好“谋子”的弈者。
1098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孩儿立志出乡关
热度 1 sdhdzx154 2012-2-20 09:24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
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7-23 01:57 , Processed in 0.01852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