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大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培养孩子“输得起”精神
热度 1 名师3c67 2015-3-24 15:19
培养孩子承受挫败的容忍力,让孩子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抗逆力”,使他日后在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如何培养孩子“输得起”精神呢?    “输不起”是一种天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他会采取回避,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索性就放弃了,干脆就不弹了;另外一种,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渲泄。在幼儿园,老师们常会遇到因为抢不到“发言权”而委屈哭泣的孩子。 鼓励能让孩子缓解情绪反应    孩子的所谓挫折感、无力感大多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总会有这样的责骂:“你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恐怕不是读书的材料!”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这些想法去评价自己。因此,当面对困难或失败时,便由于失去自信心而采用放弃和逃避的态度。对此,每当我的孩子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就会给他讲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讲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是用怎样的精神去面对困难的。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要揪住孩子的错处不放,也不要将焦点一味地放在结果上,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中肯尝试以及为此付出努力。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用,家长更不会因此而不疼爱他。   正视失败是为了避免失败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目的地从游戏中让她学习面对失败,让她有机会在玩乐中尝到“输”的滋味,体验“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当然,孩子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她以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告诉她:“我知道输掉游戏令你有点不开心,不过这次输不代表每次都会输,只要尽力参与,总会有办法成功的。”现在孩子长大了,每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给她一个参照物和一个她可以看得到、能达到的目标。我会明白地告诉她:“你现在的成绩比起妈妈刚学的时候并不差,如果你坚持下去,将来你就会比妈妈做得更好;如果你放弃了,你就永远是这个水平了,永远比不上妈妈了。”从教育孩子中我感觉到,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她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失败和挫折打倒。 拥有豁达的心胸是“输得起”的关键    经常看到有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呀?”“拿大的,挑大个儿的拿!”“你真窝囊, 你不会跟他抢啊!”……这样的引导,怎么可能让孩子“输得起”?女儿以前也因为跟小朋友玩游戏输掉而大发脾气,使性子再也不跟人家玩了。我严肃地告诉她:“要是你赢了,别的小朋友也不再跟你玩了,那怎么办呀?”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
1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热度 13 名师3c147 2015-1-9 08:55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还算比较自信。聪明人当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流,那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每每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错误,但一遇到类似情况,仍然忍不住要发脾气。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这一天柴打得特别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点水,洗一把脸。这时“小强”来了。小强是山里的一只小猴,经常来这边玩,也经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也确实是很累了,于是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强替他去拿汗巾。 小强跑过去,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给小和尚拿了过来。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让小强去拿,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说着:“汗巾、汗巾”。小强又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过去,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强“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小强再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看,我多能干!”看着小强一幅志得意满的样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来以后,小和尚把这件有趣的事告诉了方丈。于是方丈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小强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说:“小强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猴。可师弟他们是人,他们不应该听不懂我说的道理。” 方丈说:“应该?什么又叫做应该呢?首先每个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后天所处的环境又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出生在走卒屠户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环境一样的,能遇到的师父又不一样。遇到一灯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劳;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过错。人与人有这样大的差异,你凭什么就能说谁‘应该能’怎么样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低头不说话了。方丈接着说:“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强了呢?那时候他再来看不起你,你心里感受却又如何?” 小和尚惭愧的说:“师父,我知道我的错了。”方丈却摇头道:“不,其实你最大的错,却并不在于此。”小和尚睁大了双眼问:“那我的错在哪里呢?” 方丈说:“错在你没有学着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觉得,自己似乎就要领会到一些什么东西了,于是连忙磕头说:“和尚慈悲,求师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细想一想,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为什么你对师弟就会发怒,对小强就会开怀大笑?他们是相同的,而变化的是你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对小强发怒,是因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错误。而你师弟他们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们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师弟们的错误,他会发怒吗?他当然不会,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你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试着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15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我好恨父亲”-----杨老师心理辅导
sdhdzx141 2012-4-6 06:41
尊敬的杨老师: 您好!我有一些困惑,希望能够向您诉说一下。 为什么总是和他相处不好呢?我总是感觉他找我的麻烦。本来我们谁也不搭理谁这样就挺好,可是他却总是训我,对我发脾气。还说一些很伤人心的话。他的名字叫做父亲。 还是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吧,我总是不听他的话,我也说过,我一辈子都不会听他的的。我现在休学在家,本来是调解心情的,可是每一次都是他让我非常地不痛快。例如我不帮妈妈干活,和妈妈争论了几句,本来他回来的时候争论就刚好停了,他却问怎么了。还说了些很难听的话。说不要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只知道动电脑看电视,也不干活,还说了不知道要脸。他明明知道我最忌讳别人说要不要脸这样的话。他说这样的孩子就应该打一顿,他明明知道我的自尊心强的要命。他还说,你不能在家里,不行,你不能让我看见你!他今天早上还说,看见我就烦!可是我怎么了,他凭什么这样对待我啊,好几次了,他这样冷言冷语,他这样找我麻烦? 我的心情差劲极了。我恨我的爸爸,我讨厌他!因为他昨天晚上对我大发脾气,说要我走,他不想再看到我,我就真的很恨他!我不理解,我搞不懂他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又没怎么勇气和他明说。我害怕我们会吵起来。他说,不养只知道玩不干活的人,不要这个!我恨死他了,我恨死他了,我恨死他了!我该怎么不恨他,我该怎样理解他? 还有我们家四口人,全凭他一个人赚钱,他工作应该比较辛苦。而且我们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我对他的行为有时会很看不惯。我不听他的。一点都不听。我以前也对他说过很过分的话。说他废。我们以前也经常会吵架。我真的好累啊。 我对妈妈说,妈妈却要我反思一下自己,说让我想想为什么别人好好地上学你却休学。可妈妈说话总是爱着急,我很反感,再者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错误。我有的只是困惑与迷茫。我现在真的好恨他!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好恨他,好恨他。我感觉我应该好好地爱他,可是他现在的这种态度我真的好恨他,恨他! 老师,您帮帮我吧。我真的好累啊。我不原谅他,我找不到理由。还有他原来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我都不想问他,因为我们只要一说话,就可能吵起来。我妈妈说不管这件事。 这位同学: 您好!记得聋哑盲人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感谢大自然给予我温暖的阳光,我感谢父母给予我敏感的触觉,我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美妙的知识……”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她靠手摸,用嘴尝味,用鼻子嗅闻,来熟悉和了解周围黑暗寂寞的世界。这样一位重度残疾的少女,就是怀着感恩的心面对原本不公的天赋,她甚至感谢上天给予她的不幸,因为正是不幸使得她比常人更加坚强,更加不屈不挠。她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学会了说话,而且学会了用盲文写作,奇迹般地成为了世界各国所尊敬的作家和演说家。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取决于别人给予了什么或得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计较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原谅一个陌生人的过失,却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耿耿于怀呢?为什么我们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父母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是动辄就寻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而是主动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事儿爸爸能那样说你么?一味地计较别人给予了什么或得到了什么,那么就会对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始终抱以苛责的态度,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如果我们能换一种心态设身处地站在父母的角度着想,或者你是自己的爸爸又如何来看待你这样的孩子呢?通过这样的思考,你就会理解父母不近人情、苛刻背后所蕴藏的深爱和挚爱。 著名作家三毛讲过一个故事:每个孩子身边都有一对天使,他们都有大大的厚厚的翅膀,可是却从不用来飞翔,他们高举着这大大厚厚的翅膀,为孩子挡风遮雨,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呵护着孩子长大。孩子慢慢的长大了,而天使的翅膀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雨的吹打,羽毛慢慢的脱落,翅膀也渐渐僵硬了。终于有一天,孩子长大离开了家,离开了天使的翅膀去实践自己的人生,而天使的翅膀却僵硬得再也无法挥动,只能在地上遥望着飞高飞远了的孩子,自己却留在原地,慢慢老去。有一天,当长大的孩子发现自己也在用翅膀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才意识到天使其实就是自己的父母,才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想到好好地孝顺他们。
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6-1 08:34 , Processed in 0.0101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