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历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年高考真题汇编3
sdhdzx170 2012-3-29 17:09
8. ( 2010 高考广东文综 13 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 “ 庄园 ” 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 庄园 ”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 C 考查点:土地兼并,均田制(选) 解析:题眼: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涉及知识点:土地兼并,均田制(选) 9. ( 2009 年高考浙江文综)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模块 (10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 ……( 使其 ) 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 《通典 ● 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 《荀子 ● 议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 “ 诱 ” 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 “ 诱 ” ,结果如何? (6 分 )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 分 ) 答案: (1)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 , 增强经济实力 ; “利其田宅” , 废井田 , 开阡陌 , 奖励耕织 , 免除徭役 ; 经过几年的努力 , 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 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 , 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 ; 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 , 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考查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涉及知识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10. ( 2010 年上海高考历史 16 题)基于 “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 ” 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 .实行地税改革 B .开化社会文明 C .引进欧美科技 D .鼓励工商贸易 答案: D 考查点:明治维新的举措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 / 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明治维新。分析:民富则国强,要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而增加私产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此题考察第 4 分册第 17 课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鼓励工商,嘉奖贸易。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涉及知识点:明治维新的举措
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史上重大改革材料题一则
热度 1 sdhdzx170 2012-3-18 11: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材料二 马木路克在训练 材料三 阿里与法国顾问在一起 材料四 在我第二次( 1833 年~ 1835 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短一截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了。 ——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 1 )材料一、二反映了改革前的埃及怎样的局面? (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军事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 ( 3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材料四有何关系?
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干吗学历史
热度 2 sdhdzx78 2012-3-15 16:04
甲:谁说历史就业面不广?呵呵,告诉你吧,历史就业率是89%多呢,超过计算机等热门就业率,不是瞎说~!!!再说现在国家极为重视历史文化建设,譬如中央电视台的鉴宝,国宝档案,百家讲座等等节目,再加上北京市要建设人文宜居城市,必然会大力保护北京特有的历史气氛.至于考什么大学和就业没关系,重在于创意,现在有很多文化设计公司接收博物馆各大业务等等.一般来,基本就业有老师,博物馆,历史研究会,公务员等等,各行业各有的优势,不能因一时不景气而埋汰了此行业的重要性,如果因为这原因去否定它,那我只能觉得你没有太高的目光...还有你必须要喜爱历史才能发掘历史的潜力~我就是学历史的,誓死为历史~!!! 乙:学历史可以借历史想想现在…… 丙:第一,多方面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比如以前在哪摔跤了,现在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第二,很多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用。比如中国人强调做人的 中庸原则 ,强调仁爱,孝等等,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为人处世也是需要的。比如说古代的很多兵法,还有很多工艺制作,艺术成就等,都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影响。 第三,就是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社会是打哪来的,怎么来的,从而预测整个社会怎、朝哪个方向发展。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历史这就好比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记忆一样,没有记忆会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个人分类: 感悟|2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中国5000年历史沉积下来的三千精华语录!!!
热度 4 sdhdzx51 2012-3-15 10:50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2.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4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4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4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5.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4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49.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50.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5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5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54.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5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56.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5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5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5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6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6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64.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6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6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70.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7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7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7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7.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7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7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8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8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8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8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84.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85.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86.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8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88.吾日参省吾身。(曾子) 8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9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9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9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 9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9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9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96.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97.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9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9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0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0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10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104.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0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106.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0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10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109.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11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11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112.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113.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孟子) 114.为长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孟子) 1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1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1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1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20.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12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12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2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孟子) 1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周) 1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126.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12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周) 12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129.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13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131.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13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133.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13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13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6.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137.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 13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39.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14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14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142.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老子) 14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 14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145.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 146.挂羊头卖狗肉。(晏子) 14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14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49.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150.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15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5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15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54.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15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156.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 15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5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5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6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161.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左传) 16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63.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164.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左传) 165.行千里者半九十。 16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6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 168.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T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4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历史老师看看
sdhdzx151 2012-3-14 14:52
高考状元谈历史学习方法帮你提高历史成绩! 浙江文科状元:徐语婧 毕业中学:浙江省衢州二中 高考总分:666分 单科成绩:语文120分、数学149分、英语141分、文综256分 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历史:夯实基础,归类整合 【归类整合法】 历史是一个知识点非常多的学科,既要求细致的记忆,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历史最主要的还是看书,以前看书的时候感觉特别容易疲劳,可能看了一两节课之后就不想看了,就想把书给扔掉。而且,时间一长,可能记忆会发生一些错乱,把这个朝代的事记到那个朝代去了。后来我发现有的同学看书老是翻着看,可能前面看的是第一页、第二页,过几分钟他就看到第三四十页了。我特别奇怪,说你怎么看得这么快啊,他就告诉我他是分类看的,我就试了试,发现效果真的非常好。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必须抓住课本做文章。老师一般都会提醒同学,该把书看一看了,大部分同学也会看个一两遍的。可是怎么个看法,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果单纯地把书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也是未尝不可的,但是这么做,往往看完了还是感觉没条理,而且会觉得很疲劳。如果按照不同的类别,把书本原有的顺序打乱了看,就可以把知识串成一根根链条,直至形成一个网络。你也可以边看书边作一些记录,简单地写个提纲,看完书后就对着提纲默默地回想一遍,这样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你可以整理出很多历史专题,如古代政治史、经济发展史、中古科技史、教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党的重要会议等。像经济又可以分成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其中农业就要考虑到农产品的种类,土地问题,生产工具,等等;商业则涉及货币、交易场所、时间,以及国家的商业政策等。又比如民族关系,那就涉及民族融合的特点、民族融合的原因、民族融合的本质等问题,此外还有中央和一些民族地区的关系、中央在民族地区设置了哪些机构、民族地区的官员是怎么委任的等。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必须抓住课本做文章。老师一般都会提醒同学,该把书看一看了,大部分同学也会看个一两遍的。可是怎么个看法,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果单纯地把书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也是未尝不可的,但是这么做,往往看完了还是感觉没条理,而且会觉得很疲劳。如果按照不同的类别,把书本原有的顺序打乱了看,就可以把知识串成一根根链条,直至形成一个网络。你也可以边看书边作一些记录,简单地写个提纲,看完书后就对着提纲默默地回想一遍,这样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你可以整理出很多历史专题,如古代政治史、经济发展史、中古科技史、教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党的重要会议等。像经济又可以分成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其中农业就要考虑到农产品的种类,土地问题,生产工具,等等;商业则涉及货币、交易场所、时间,以及国家的商业政策等。又比如民族关系,那就涉及民族融合的特点、民族融合的原因、民族融合的本质等问题,此外还有中央和一些民族地区的关系、中央在民族地区设置了哪些机构、民族地区的官员是怎么委任的等。
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考专家谈考前增分点——历史篇
sdhdzx157 2012-3-12 06:48
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 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以及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后者则可通过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   材料题 这类题型的测试功能几乎包括了《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要求的全部,是全面展示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解答这种试题首先是审视所给材料及所提问题;其次是分析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从中提炼出观点或最大限度地选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支持特定论点 ( 一般的是以教材观点为准 ) ;最后,科学、准确、完整地做出答案,并做到既简明扼要又逻辑严谨。   小论文 这一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样属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综合题型。论文题有的属于大跨度、高概括的叙述型,有的属于小切口、深挖掘的分析型,还有比较、评述等。无论什么样的论文题,首先必须正确审题,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论述项目和对象。对叙述型强调进行系统的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对分析型要注意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性质、作用、结果、教训等;对比较型则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结论;对评述型的解答,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叙述和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先叙后评,也可夹叙夹评,评从述出。除此,在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特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切忌空发议论。
个人分类: 历史|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史答题技巧
sdhdzx157 2012-3-12 06:47
(一)选择题:平时训练的几种模式往往也是高考试题中的模式,在讲透知识、讲清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年高考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分析,有针对性训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做题经验,不断训练,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完善知识。 选择题的训练过程,是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历史思维的转变过程,也是检验课本基本史实巩固与否的重要依据。 (二)材料题:平时同学做材料题容易犯一个毛病,没有 扣住材料的信息, 作答时脱离信息或全抄信息。因此平时要教会同学做材料题的方法:首先阅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针对性阅读信息,需要时要马上进行知识迁移。通读完毕,在阅读、理解、提炼、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学会提炼、学会概括材料是一个基本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有选择地摘抄材料的信息来论证相关的结论。(三)问答题:问答题体现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素质考查,体现学生对题目的解读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问答题答案是否规范合理,是决定历史高考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问答题解答的一些规范要求如下:1、编写关键词和注意段落化;2、按问作答,按问作答的前提是先审好题,知道题目有几个问?问什么才能答什么?按问作答要注意三层含义:(1)是依据题目顺序来回答;(2)问什么答什么;(3)弄明白“求答项”的准确含义,例如求答项的词语名目如后果、影响和作用的答法就不同。3、条理清楚。条理清楚也有三层含义:(1)答案的文学表述能做到段落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字迹工整。(2)答案的文字表述在时空顺序上、因果关系上史论结合要做到清晰明朗。
个人分类: 历史|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遵循记忆规律 巧记历史知识
sdhdzx157 2012-3-12 06:45
高三历史复习内容多、时间短、能力要求高,学生难学难记,怎样提高复习的效率呢?遵循记忆的规律,科学地记忆,巧妙地记忆,掌握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学史之苦,也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提高历史高考的成绩。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因此,抓住记忆的黄金时间,在遗忘的关键时间内及时复习、巩固、强化,便会事半功倍。艾宾浩斯绘制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至今仍被视为记忆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经过人们的反复验证,发现学习新知识后的20分钟、1小时、24小时是遗忘速度最快的3个区段,分别遗忘了42%、56%、66%。之后的1个月内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所以,学习后的20分钟、1小时、24小时内的复习是最关键的,在这个区段内复习,事半功倍,过了这个时间再复习就费劲了。 鉴于此,作为老师可以做到:在课堂上只讲15至20分钟,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复习、练习和巩固;第二天(即24小时之内)课前复习、小测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学生,怎样处理“1小时”的遗忘时间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课间的10分钟休息时间闭目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当然,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记忆方法也很关键。
个人分类: 历史|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障碍及对策6
sdhdzx157 2012-3-9 06:43
定势与创新:知识的占有与配置是在不断创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体制、教材体例、高考制度都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感受最为鲜明的是考试的创新。在高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以前的一些创新,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很快的适应,这是中学师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对新的创新,我们往往又表现的手足失措而无法应对,这也是中学师生的共识。如何克服与提升,就要求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质,突破思维定势。首先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思维,在联系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感受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允许争鸣;其次,在平常的练习和测试中,应该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历史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发表评论,充分表达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观判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对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新角度的试题。介绍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
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障碍及对策5
sdhdzx157 2012-3-9 06:43
单科与综合:目前我省高考是“3+综合”形式,高考历史学科是融入文科综合形式体现的,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习、检测是单科进行,因此有的同学到高三后期综合考试中就不能够很快适应,以至于月考甚至是高考成绩不能如意。这就需要同学们要从内容到形式注意提高适应性。从内容上来讲,我们在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力求明确寻找到它们相互联系的内在线索并能够表达出来。如历史和政治学科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基本知识点上,而且体现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上;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联系,每一个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从形式上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综合考试题量的变化和学科试题交错排列的变化上的适应性过程,在整体时间的分配上应该注意提前预估各科的难度和容量,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出现时间的不足。其次在具体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点和概念表达的不同特点,防止出现学科间专业知识的混淆。
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障碍及对策4
sdhdzx157 2012-3-9 06:42
做题与能力: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如何提升能力,有不少同学把数学学习的方法照搬到历史学习上来,认为不用去过多记忆,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把历史学好。固然,做题是必要的,是提升能力必要途径,但是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否则也只能是望题兴叹。提高历史成绩的能力要素主要有两条,一是对教材的阅读与把握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一篇课文你能不能判断它的主题,能不能分清楚全文的层次,能不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能不能理解关键概念的含义。其次才是在做题目的时候具体表现出来的运用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和材料的习惯,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题干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搞清设问和材料意思再去答题;二是要促使学生整理答题思路,想清楚了,考虑全面了,再去回答,避免想半截丢半截;三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精练、准确、完整;四是要在做题过程中自觉地把教材中学过的结论或史实与题目提供的内容相结合,让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据。
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障碍及对策2
sdhdzx157 2012-3-9 06:40
记忆与遗忘:进入高三以后,同学们学习历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遗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丢掉课本后头脑中出现空白。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生理学知识,一定的遗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确的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你并没有遗忘,而是储存在你记忆的仓库里,在你需要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很快调动这些知识。同时指出,在投入时间的时候,要避免一种想法,那就是别希望通过一次性投入后,把一个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许对于容量少、难度低的初中学习和高一、高二的阶段性学习还能勉强应付,对于高三历史学习来说,一定要避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每天记忆的同时,每隔三天左右复习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每次投入的时间可以逐渐减少。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县历史优质课
热度 2 sdhdzx54 2012-2-29 10:04
2012年2月28日商河县历史优质课在我校举行,六位老师,八仙过海,最终我校王芹老师折桂。
20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做法
热度 1 sdhdzx156 2012-2-28 16:32
高中历史材料题的解法 第一步 阅读   阅读是审题过程的开端。在阅读时应先读设问然后再读材料。在做材料解析题时先读设问,这样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减少了阅读时所占用的时间。   材料是材料解析题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分为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四类。材料的内容大体包括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在阅读材料时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不差,不可忽略题头、注释和出处等自以为 “ 不重要 ” 的材料。   阅读材料一般应三遍,阅读就是对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 ( 尤其是分号和句号 ) 理出头绪,划出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信息连结;   第二步 提炼   提炼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回答设问的素材。根据设问的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信息,提取出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即事件发生的时间 ( 公元、世纪、年月、朝代等 ) ;发生的空间 ( 某洲、国家、地区、流域、城市等 ) ;这个事件所包含的层次、观点;揭示的规律等;涉及到的人物,即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等,以及材料中暗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第三步 挂钩   挂钩就是把材料与所学过的历史教材挂钩,寻找所学知识的结合处。 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 1 、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要处理好材料, 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章节挂钩,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 例如: 材料三 西欧 …… 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 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材料三说美国遇到了 “ 竞争 ” 和 “ 挑战 ”?   2 、材料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课本的一种新的补充和拓展,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就必须依照材料的观点。   第四步 成文 成文就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来回答设问。 从成文的内容来源看,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答案取自于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即 “ 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 ” ,真正体现了 “ 材料解析 ” 的意义。(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二是答案取自材料与教材的结合,即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答案,即材料 + 教材 = 答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三是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这就要求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创造性思维。(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那些启示或认识)   从成文的形式来看,要求答案要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   从成文内容的多少来看,要按照每个设问所赋分值的多少来确定,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尤其是论述部分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刻,但切不可 “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 。   从成文的语言看,要规范化,做到概括精确,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 1、直接阅读型 例一 第三条 …… 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 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 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 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957 年 3 月 5 日 ) 根据材料,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 答案:对内: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 对外: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 例二 材料一 1933 年 5 月,(罗斯福)发布 《 农业调整法 》,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拼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 … 所谓 “ 新 ” 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 1776 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 《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 现代分册 》 材料二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规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 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 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根据材料一、二: 请归纳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主要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主要措施:调整农业,复兴工业; 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2、阅读理解型 例: 西欧 …… 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 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美国遇到了 “ 竞争 ” 和 “ 挑战 ”? 答案: 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 3、问答题型 例: 邓小平说: “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 )我国实行 “ 改革开放 ” 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决定的? ( 2 ) “ 特区是个窗口 ” ,请说出我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 “ 窗口 ” ? ( 3 )请你说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那些省开始?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3)安徽和四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热度 2 sdhdzx207 2012-2-24 15:40
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 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 ,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间,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三)评价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①最高标准是两个符合,即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③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4“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 考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④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完全一致。二者在具体利益上是有差异的。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 (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 ①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耐,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②原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③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维护,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①总体要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②具体要求,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五)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的实践,总会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从性质上看,有的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而有的人则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从程度上看,由于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也就有所区别。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第一,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都制约着当时社会的人的活动。第二,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必然遭到社会规律的惩罚。 (六)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王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及集体努力的结果。②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观点是错误的。③方法论意义: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长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七)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①个人主义的特征。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②个人主义的危害。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第二,从结果看,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惟一价值目标。这种只顾个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原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危害社会稳定。第三,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的至上性,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③必须反对个人主义。在个人主义患潮的影响下,有极少数青年否定人的社会性,主张个人本位,个人绝对自由,结果走上邪路。为了个人的健康成长,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八)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如个人身体的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个人正当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 考点——人生价值:①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③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一)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 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这是社会存大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是英雄人物的主要要特色。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首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物质贡献。 (三)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二,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样,人们创造力的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四)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良好而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要依靠主观努力。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 ①应该承认金钱与人生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法取得金钱,成为人们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②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③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拜金主义是错误的,我们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 (六)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其错误和危害是:①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惟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 ②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③它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七)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割裂了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它们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 考点——理想与现实:①树立崇高理想;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一)理想不一定都是科学的,理想不一定都是崇高的,理想不一定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二)理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①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崇高的理想对人生、 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文柱。 (四)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最科学的理想。 (五)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①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②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六)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由于人们不满足于现实,才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为美坏的未来奋斗。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能够指导现实的发展,对人们的行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七)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①艰苦奋斗的含义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之一。②要提倡艰苦奋斗。第一,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第二,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总之,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过时,不能丢掉。    考点——社会实践: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④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一)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四)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强调青年学生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决定的 :青年学生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道路,要求做到:第一,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 (五)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改造社会,就是要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六)改造主观谊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转变主观世界。 (七)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八)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 人们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 (九)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①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②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3、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 5、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6、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7、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8、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9、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3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
热度 9 sdhdzx155 2012-2-21 21:55
高中 历史 成绩的取得关键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书本是基础,解题是关键。下面我将就 历史 解题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2 、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 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 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 、是迁移知识: 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 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 ( 1 )、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 ( 2 )、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 须回归书本找答案。 ( 3 )、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 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 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4 、是掌握技巧: ( 1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 2 )、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 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 3 )、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 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 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4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古代先贤的遗训
热度 2 sdhdzx23 2012-2-21 08:49
近读一本新书,王春瑜先生《阿Q的祖先》,其中一篇《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讲的是与粥有关的历史故事。   但是文后有一作者的按语,却叙述了这文章的奇异经历,说此稿原投《读书》杂志,已经确定发表,并已排成校样,可是忽又“奉命撤下”。原来当时有王蒙先生一篇《坚硬的稀粥》“被具有神奇眼光者”看出“有毒”,于是彼粥连累此粥,而不能在《读书》发表了。“无奈,后投于台湾《中央日报》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日《长河》版”。      王先生无奈之时,居然找到办法。看来这是“一国两制”“求同存异”之赐。一边不能发,另一边能发,就是二制之异有以致之。或者牵涉不到“制”?其实,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求同存异,这“异”仍然“存”在那里。说是牵涉不到“制”,就难讲得通了。      不过,既称求同,异就不能恒久不变。于是乃有趋同化异之说。王先生的《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当年曾不容于北京《读书》杂志,今乃可以收入《阿Q的祖先》,在中国长安出版社(北京)的中国当代小品文从中稳坐一席,该书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岂非趋同化异之一佳例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好像是古代先贤的遗训。也是今日庶民的期望。高华先生地下有灵,也会期望他的名著,能够像王先生《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安度海峡那样,顺利通过罗湖桥,到南京到北京,到全国的书店,大学,图书馆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在此呼吁一下。
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新年新变化 2012历史复习
sdhdzx157 2012-2-15 14:32
“今年山东高考文综、理综试卷将不再使用山东卷,而是全国新课标卷。”近日一条坊间传闻让埋头备考的高三学生紧张起来。昨天,记者从省教育厅得到确切消息,今年我省高考的语文、数学、基本能力测试试卷仍然是山东省自主命题,但我省计划文综、理综试卷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卷,并报请教育部,目前教育部已经原则批复。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高考试卷的突然变化感到很吃惊,有点不知所措,在山东2012年历史考试大纲出来之前,暂且将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之历史转载于下,希望能为大家的高三复习提供些帮助.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之历史 (新课标: 河南,黑龙江,吉林,陕西,宁夏,海南)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2012 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 必考内容   古 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 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 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 . 17 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大抗议书   (2)内战    3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5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6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选考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   (4)国际联盟    3 .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 .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 . " 亚洲觉醒 " 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 .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 .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选考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2.人类起源之谜   3.二里头文化   4.三星堆遗址   5.米诺斯宫殿遗址   6.玛雅文明   7.大津巴布韦遗址 选考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 "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3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2)奥林匹克遗址群   (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佛罗伦萨   (2)圣彼得大教堂    5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万里长城   (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5)昆曲    6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2)奥斯威辛集中营
个人分类: 历史|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朝代大排名——8项全能评比
热度 6 sdhdzx131 2012-1-11 18:10
1.宫廷排名   宋、清、元、汉、唐、隋、秦、晋、明   评说:宫廷是王朝的核心,其规模、用度可直接比照出它的是否节俭奢糜,是否体察民情、珍借民力,也可以看出政权的效能与风气。当然,不能完全以节俭衡量朝廷的廉能,国家富裕程度是宫廷开支的基础,只有穷奢极欲、“超前”享受而伤民才值得鄙弃。   秦建阿房宫,仿修各国宫殿,大筑皇陵。后宫佳丽过千。   汉萧何建未央宫,武帝营建章宫,成帝作昭阳官,王莽造九庙,灵帝作玉堂殿、万金堂。高祖、文、景三帝,宫女仅十几人;武帝、元帝时后官三千嫔妃,有六七万人投入牢中。多被净身充为太监,如司马迁。   晋武帝大选嫔妃,几千人入宫,灭吴后姬妾近万人。   隋文帝极为节俭;炀帝造迷楼,建仁寿官、显仁宫,开西苑,造龙船及杂船几万艘,宫女数千人。   武则天建万象神宫、“天堂”,铸天枢,唐制,后妃一百二十人;玄宗时代,宫女四万人,太监四千余人,其中三至五品的太监逾千。   宋太祖限定宫中宦官为五十人,历代皇帝都未超出此数。真宗大兴土木,徽宗建延福宫、万岁山,征“花石纲”。元以蒙古贵族子弟入宫侍候君主,因而太监人数不会很多。世祖建皇宫,极为雄伟。   明堪称太监帝国,明末时竞达十万之谱;宫女九千人。太袒建南京宫殿,成祖建北京宫殿。明十三陵豪华奢侈,为历代皇陵之最。   清宫女一百三十四人(不计慈宁官);康熙时太监仪四、五百人,最多为乾隆时的二千八百余人,光绪时减至不足两千人。清袭用明故宫,建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   以明清两代皇宫花费作比较,明每年开支一百六十一万两。清每年开支三万两(1690年统计)。清最大的败笔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   2.效能排名   清、秦、元、隋、唐、汉、宋、晋、明   评说:有人认为,专制的政府较有效能。此说不确。明是中国最专制的王朝,其政府效能却十分低下。还有人认为,廉洁可以产生效能。此说也不确。宋是历代最节俭的王朝,其政府效能仍不高。对王朝而言,皇帝的勤政,中枢机构的精简,地方制度的完善,是最为重要的。   秦建立皇帝制度,实行独裁与恐怖镇压政策,令行禁止。它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内完成那样多的重大改革,就是明证。   西汉中央政府权力逐渐增大,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弱化;东汉则相反,至末年朝廷已形同虚设,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发生。   晋大封宗室,各自为大。朝令不得而行。   隋军国大事由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地方官由吏部任免,加强了效能。   唐初袭隋三省制,往往不能协调,贻误军国大事;后以政事堂为最高权力机构,提高了中央工作效率;再后又以翰林参预机要,削弱宰相职权;至藩镇时代,中央指挥系统几乎瘫痪。   宋以扩大皇极为中心建立一套庞大的官僚体制,其后越来越膨胀,凡职都得皇帝亲自任命,凡事都要皇帝指挥因而常常陷于停滞。   元改三省制为一省制,以提高效能。   明初为丞相制,不久改内阁制,皇帝高度独裁又多怠于理政,特务盛行,官吏俸禄极低,党争不息,明亡时满朝文武竞呼之不至。   清改内阁为军机处,职掌军国大事。特点是,一,除皇帝过生日和过年,几乎无一日不办公,紧急时还要加班至夜半,令人想起“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二,办事快,每日处理折奏数十上百件,皆当天办完,这种效率,为历朝所不能比拟,就是民国与共和国政府都应为之汗颜;三,办事机密。地方政府也基本完善,它的省、县建制至今还在现代型体制下沿用。清末尽管出现官场腐败,变乱不断,仍能维持整个政治、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最后以和平力式交出政权,世界史上都堪称罕见。   3.人口排名   清、宋、明、元、唐、隋、汉、秦、晋   评说:人口包括两项指标。一为统治的绝对人口数,这表示王朝的强盛程度;一为统治时期人口的净增长,这表示社会民生的富足与安定。   清以绝对人口过亿,及数倍的人口增长,遥遥领先于其他各朝。二十世纪常说的“四万万五干万同胞”,就是清朝创造的人口数字。宋以初年的三千余万,至南宋时达七千余万,可见北宋一朝对人口的贡献。(一说为,宋从韧年不足两千万。至徽宗鼎盛时达四千六百万。)明以元末五千余万人口起家,到满清入关时官方统计为六千余万,史家估计还应再加上“隐户”,约数也只能恢复到南宋盛时的标准。终元一代,人口略有增加而不显著。唐人口多维持在四、五千余万,安史与黄巢之乱时有所减少。隋初年人口繁庶,末年大乱人口锐减,两汉出现过两次从人口凋零不足两千万)至人口大增(五干余万)再人口剧减(不足两千万)的过程,汉的失分,主要在长达四百年的时间里,总增长几乎为负。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中国总人口呈大幅下降趋势;“建国”后民生极苦,不会对人口增长有所贡献,但也不至于再象战争年代那样剧减,秦始皇二十六年时人口约两千万,这应该是秦朝人口的基本数字。秦的幸运在于它很快覆亡,无须对王朝结束后、兵祸连连造成的人口流失负责。晋的人口最少(一千六百余万),增长为负数,敬陪末座。   4.民生排名   清、明、唐、汉、宋、隋、元、晋、秦   评说:民生即人民生活,在漫长的农业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人民就是农民。每个王朝都有其兴亡史,同一王朝不同时期的人民生活,差别是极为巨大的。我主张分两方面讨论。一是承平时代,人民富到什么程度,富了多久,二是离乱时代,人民穷到什么程度,然后综合给出一个排名。   秦民是最为痛苦的,饱受奴役,徭赋极重,刑法苛刻、没过上—天好日子。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陈胜、吴广就反了。   晋民也不好过,但灭吴前十来年,尚能劝课农桑,减轻赋役,形成暂时繁荣。   元民分四等,从事农耕的汉人、南人地位低下。国家对人民采取搜刮政策;可取之处是尚知以农桑为本,尤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元代民变不因饥寒而起。   隋开皇之治二卜余年,民生尚称繁庶;炀帝穷兵黩武,民变四起,天下大乱。   宋是两极分化的典型。一是士与民的贫富悬殊,知识份子和官吏生活优游,一般百姓穷苦。二是城与乡的差别较大,财富集中在繁华的都市(如《清明上河图》),农村则十分贫瘠。宋虽经济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积贫”一弊。   汉是第一个强盛王朝。又极为重视农耕,但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不及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最好的情况是文景之治以后,一般百姓都能吃到梁肉。两汉的承平时代约为二百年,而穷兵黩武、兵祸战乱导致人民饱受疾苦的年代也占了二百多年。赤眉、绿林、黄巾起义,皆为民不聊生的结果。   唐在安史之乱前的约一百三十余年,人民远比汉时富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徭赋也远低于汉、晋。安史之后,两极分化(“路有冻死骨”),兵役极多(《兵车行》),许多农民破产、激起杀人如麻的黄巢之乱。   明前期的约一百五十余年,民生富庶,“百姓充实,府藏衍溢”(《明史》)。嘉靖以后开始凋敝,进入苦难阶段,明末更是饥民遍地,四方起义(“迎闯王、不纳粮”)。清自康熙至道光,约二百一十余年间,百姓多能维持小康。太平天国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民生受到巨大影响,及至晚清,民穷财尽。有清一代,无饥民引发的起义。   5.民族排名   清、汉、唐、隋、明、宋、晋、秦、元   评说:这一项是指“大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元的民族关系最差,公开实行种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蒙古帝国西征灭国四十余个,屠杀许多民族,毁灭许多百万人口的城市。元初南下时,掠民为奴;统治时期大肆搜刮;元末亡于民族起义。   秦灭六国,以暴力与暴政消灭民族差异,奴役人民,终于激发民变,各国贵族势力乘机而起(亡秦必楚)。   晋时外患并发,致使五胡乱华。永嘉之祸后,中原百分之八十的汉民南渡,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徒。   宋弱,偏好意气用事,对夏、对辽、对金用兵,多以不平等条约收场。靖康之耻后,中原大部分的汉民南渡,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徒。   明以民族起义推翻元朝,却未能继承蒙古人建立的庞大的帝国疆域,重新缩回到狭小得多的汉民族传统区域内。明最后以外族的大举入侵彻底覆亡。   隋在数百年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建国,本可以开创如汉、唐一般的盛世,却穷兵黩武三征高丽,急速将气数消耗殆尽。   唐凭借兵力,降服突厥、契丹、高丽和西域,有天下归心之势。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如东突厥,前后耗时一百二十年才摆平。与吐蕃之间更是负多胜少,还被人家攻入长安,幸以和亲方式得到一时太平。安史之乱是民族关系的最大败笔,自此唐王朝一蹶不振。   汉花了一百年,才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转劣为优,又花了七十年,终于使南匈奴归藩。汉首创和亲外交,经略西域,胡汉和睦杂居,皆可圈可点。但东汉又有一百六十年的羌乱,埋下日后五胡乱华的伏笔。不过乱因之一的匈奴人,竞以“光复汉室”为号召,可见汉朝在外族心目中的地位。   清最大的败笔是人关后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及镇压准噶尔部的大屠杀。最大的成功是创造“五族共和”(和平),解除了历代王朝都感受到的周边民族的威胁。对西藏,确立达赖、班掸的精神领袖地位,并使其影响蒙古,达到软化两个原本极为强悍的民族的目的;实行改土归流、分割西藏与青海,蚕食和限制了藏人的传统专有地域。对蒙古,更以满清公主下嫁蒙古王公为定制;“蒙满一家”的结果,是满族全部被汉化之后,蒙族也几乎被汉化了一半。对“西域”,将之收为新疆。中国历史上的几乎所有外敌,全部被清朝变为中国人。中国历代所遭受的侵略战争,也全都变成了“兄弟阋墙”。这种多民族、多文化和平共处的国家形式,不但为中国历朝历代所仅见,在世界上也是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当清朝结束时,五族大体上没有分裂,尤其是没有相互仇杀,还能同仇敌忾对付西方列强的入侵,满清皇室仍享有尊号及优渥待遇多年,不能不说是它卓越的民族政策得到的回报。   6.文化排名   清、宋、明、唐、汉、秦、隋、元、晋   评说:文化的含义,不仅仅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笔记小说,主要还应包括科技、教育、生产营造的进步,及文物典章制度。此条是指综合排名。   秦统一汉字及度量衡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功莫大焉;但焚书,夷灭各国文化的丰富性,罪莫大焉。   汉发明造纸,创立有中国特色的修史方式。   晋佛教渐盛,时兴清谈。   隋创立的政治典章制度,为中国王朝制度的经典唐为文学、佛学的高峰时代,建筑宏大,发明印刷术。   宋发明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文学、艺术、出版发达。   元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火炮,戏曲创作繁荣。   明器物精巧,文学繁荣并逐渐通俗化,著述极丰超越前朝。   清容纳多元民族文化,集中国传统之大成,手工业发达,开始大量接受西方文化。   7.影响排名 秦、清、汉、唐、宋、明、元、隋、晋   评说:这一项,主要是指历代王朝对后世的影响力,不是指历史地位。其次,也包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秦所以排在首位,乃因它是统一的“中国”之源;它开创的中国疆域,大致维系了近两千年;它的朝代名、成为中国在国际上正式的、永久国名(China);它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创造者,汉文字的定型者,两千余年政治典章制度的创建者。   清紧随其后,因为它突破了自秦以后维系了近两千年的大致成型的中国传统疆域,而形成现代中国的巨大版图;它使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存在,并承认占有这一辽阔疆域的事实;它化解了诸多周边国家、地域和民族历史上长期对中国构成的威胁,创造五族共和(共同和平)的宏大格局;它是接受外来文化最多的一个朝代,是汉人洋化的开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使中国人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庞大的族群。   汉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以及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影响后代至为深远的汉文化;它使西方人知道,东方存在着一个极为强盛的文明国家。   唐接受容纳了大量的外来民族和文化,是留给后世汉文化经典最多的朝代;它的兵力,曾抵达咸海和印度;它获得周边各国的尊重。   宋形成影响中国上千年的“传统”伦理观;对后世文化影响亦不可低估。   明使通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跟海外的民间交往频繁。   元兵力横扫欧亚大陆;奠定了中国戏剧的基石。   隋创立科举制,影响以后历代的政体与学风。   晋形成士大夫习气,至今犹存。   8.结局排名   清、元、汉、宋、晋、明、隋、唐、秦   评说: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兴亡史。有兴就有亡,有开端就会有结局,这是很正常的。朝代的结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王朝的结局,即它的下场如何;一是它所统治的国家的状况,即它在怎样一种背景下收场,善后如何。   秦:皇帝被宦官所杀,皇室向义军投降;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汉:皇位禅让于权臣;天下大乱,分裂为三国。晋:皇帝被外族所杀;中原沦陷,衣冠南渡。   隋:帝被叛将所杀;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唐:皇帝被叛将所杀;群藩割据,中国大分裂。   宋:皇帝被侵略者俘虏,另立伪政权;中原沦陷,民族大迁徒。   元:皇帝逃往草原;民变四起,“分裂”为中、蒙两国。   明:皇帝自杀;义军攻入京城,异族入关,征服全境。   清:皇帝逊位,享尊号、皇宫不变;各省纷纷“独立”、大中国版图基本完整。   清的结局堪称最为完美。元次之。汉帝禅位后,尚能安享天年;三国也不算太坏。宋徽、钦二帝虽然被掳去受尽污辱,到底比丢了性命要好;而且宋室在江南建立南宋,还有一百五十年的国祚。晋帝被杀;东晋国祚也独短。明帝死得很惨,整个中国亡于异族;但仍有南明残局十余年,及奉明为正朔的台湾军政府二十年:隋帝死于叛将之手,群雄并起而终未能分裂中国。唐帝同样死于叛将,中国即近人大分裂期(五代十国)。秦在天下大乱中覆亡,整个中国处于分裂战乱之中。   9.综合排名   清、汉、唐、宋、明、元、隋、秦、晋   评说:以上共十八项,每项第一名8分,第二名7分,依次递减,第九名0分。每项得分相加,即为各王朝的总分数。满分为128分。   清124分,汉87分,唐80分,宋74分,明64分,元58分,隋45分,秦29分,晋15分。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排名。有些项目的分量较轻,有些则较重,似乎不应该在比例上完全相等。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先求出几个内容相关的“弱项”的平均数,再一起计算总分排名。我提议留给读者自己来做。   值得一说的小王朝     现在来讨论小王朝。   总的来说。小王朝是中国处于分裂、战乱时代的政权,国势既谈不上强大,民生也饱受疾苦。具体而论,却不是所有的小王朝都一无是处。在中国历史上那漫长的黑暗岁月里,有些小王朝的光辉,甚至比某些大王朝还耍夺目。   我们先看看,分裂时代有哪几段较好的时光,即“乱世中的治世”——   两晋南北朝:前秦符坚,十年盛世;刘宋元嘉之治,二十至三十年;北魏文成、冯太后、孝文,四十七年;萧齐永明之治,十一年:萧梁天监之治、三十年。   五代:后唐明宗之治,八年。   辽、金、南宋:辽萧太后听政,二十七年;辽兴宗耶律宗真,二十年;金世宗完颜乌禄,称“小尧舜”,二十八年;南宋孝宗赵慎,二十七年。   笔者认为,稍好的小王朝有:北魏、金、辽、南宋、梁、刘宋、孙吴、蜀汉   北魏:鲜卑族拓拔氏所建,占据中原,立国一百七十年,军事强大,出过几位有作为的皇帝如太武帝、文成帝、孝文帝,及一位临朝称制达二十五年冯太后。他们统治中国北方前后达七十余年,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北魏最大的贡献是朝廷下令实行汉化,使“五胡”消失于中原,为中国的重新统一和建立盛唐时代奠定了文化基石。因而被我列为小王朝之首。   金:女真族完额氏所建,是历代小王朝中疆域最为辽阔的,乃至超过大王朝中的北宋。历九帝一百二十年,其中有几个很不错的皇帝,尤其是被称作“小尧舜”的金世宗完颜乌禄。金朝表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大国的风度,实在应该令代表“中国”的南宋羞惭——它给后代留下的坏印象,主要是“靖康之耻”。但如果不仅是“之耻”,而是一鼓作气灭掉中国的话,不但可以跃身于大王朝的行列,甚至可能是最好的王朝之一。它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其亡国之君哀宗,还是一个非常贤明的皇帝,远非宋徽宗可比。   辽:契丹族耶律氏所建,立国二百一十九年,是小王朝中国祚最长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对中国的“上国”。萧太后临朝听政的二十七年,兴宗亲政的二十年,为辽之盛世。兴宗与宋仁宗相互作书画以赠,开创两国间的“兄弟情谊”。辽作为小王朝,国势实在比宋要大,只是未能占据中原,文化及影响远较宋为弱而已。   南宋:立国一百五十三年,无论如何,它是由汉人建立的最好的一个小王朝。由于它的存在,中国文化和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民族风格由恢宏变得偏狭,由开放变得内向,由豪迈变得纤秀,形成汉人的另一支——南人。南宋的皇帝似乎都不大留恋皇位,找着借口就退休。孝宗的二十余年,算是漫长的偏安岁月中最好的一段时光。   梁:历五帝五十六年。它的开国之君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寿命第二长的皇帝,活了八十六岁。他在位的四十八年,称“梁武中兴”,国家承平安定,尤其前三十年的天监之治,是南北朝时代难得的好时光。他虽出身军阀,却颇有学术修养,重文治,性情也十分仁厚。   刘宋:由刘裕篡东晋所建,立国五十九年。它的最大弊病是皇室缺乏教养,相互杀伐,朝纲败坏,因而被史家评为道德最没落的时代。八个皇帝中,只有前面两个皇帝值得称道,即武帝刘裕和少帝义隆。不过就因为这两个皇帝,躬勤政事,鼓励农耕,减少租税,大办学校,使百姓安居乐业,给南中国带来了二十余年的元嘉之治。   孙吴:孙权所建,立国五十二年,是三国中国祚最长的。如果从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开始算起,则为七十二年。孙权执政长达半个世纪。曾有过大败曹操于赤壁、大败刘备于彝陵的战功。他治下吴国,却是三国中战乱最少、民生最安定的国家。吴的兴起,使中国的东南部彻底汉化,经济富足,成为后代王朝遭受外来侵略时的退身之地。   蜀汉:刘备所建,立国四十三年,是三国中国祚最短的。他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刘禅、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超过四十年的十四个皇帝之一。刘禅小名阿斗,已经成为愚憨的代名词;他的丞相却不可小觑。诸葛亮治蜀12年,后又有蒋琬等人主持大政,直到被灭之前的最后六年,政权才落到宦官手中。基本上,这个王朝是几位能臣帮他管理的。弱主无能,还不失厚道,强军压境无力抵抗即出城迎降,使一朝臣民免遭屠戮。
个人分类: 人文历史|2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历史上十大最猛忽悠术(转载)》
sdhdzx131 2012-1-10 19:35
1,最炫的大忽悠烛之武 忽悠术揭秘:以迂为直,以退为进。避开关键,淡化主题,故意绕开的敏感之处,大谈其他的利害关系,给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为之左右。 忽悠过程回放: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一次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受托出使秦国,开始忽悠秦穆公,他说:秦晋两国围攻我们郑国,我们知道我们很快就要灭亡了,可是大王想想如果灭掉了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好处多多,那就请您自便,可是郑国离秦国很远而离晋国却很近,你们这么做只能对晋国有利,会让晋国的领土得到扩展,而晋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友邦,这样秦国使者往来路过郑国,郑国还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倒是百利而无一害。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可是他却出尔反尔,朝辞夕改,既没有信誉野心又大,如果它再把郑国据为他东部的屏障,那么离侵占您秦国也就不远了。总之这事对你秦国没有半点好处相反却能帮了晋国的大忙,这里面的厉害,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穆公一听,对呀,这事还真得细琢磨琢磨,幸亏你提醒,要不就便宜了晋国了,秦穆公一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还派兵帮郑国守卫,不和晋国玩了。晋国一看秦国撤兵了,也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班师回朝。这事在《左传.》上有记载。 忽悠点评:烛之武短短几句话就把堂堂的秦国国君给忽悠了,挽救郑国于生死存亡之间,忽悠本领真是超炫,忽悠能力可谓超强。 2,最会下猛药的大忽悠晏婴 忽悠术揭秘:挑拨离间,一箭双雕。不动声色,善搞场景和气氛,借助外物吸引注意力,于无形之中已下猛药,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即达到目的又不漏痕迹。 忽悠过程回放: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公孙捷、古冶子。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宠自傲,为所欲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被人称作“三害”,晏婴于是决定除掉他们,但是还不能得罪了齐景公。机会终于来了,一次齐景公晏婴等四人在园中喝酒,晏婴说:园子里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尝尝鲜吧?于是晏婴在园中摘了六个桃子,一人一个,还剩两个,晏婴就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这两个金桃吧。公孙捷第一个走了上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捷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金桃?晏婴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一旁的田开疆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五千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金桃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金桃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金桃,受此大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挥剑自刎。公孙捷大惊,也拔出剑来说: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劳大反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已死,我还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这哥仨火气可都够大的。晏婴见三害已除,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我们国家智勇双全的人多得是,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瞧瞧,谈笑之间就除了三害,还跟没事人似的。 忽悠点评:晏婴用两个桃子“忽悠”的让三害自刎而死,不费吹灰之力,不露一点声色,既为民除害,又不得罪景公,忽悠的能力还真不是吹的。不过晏婴口碑一直很好,这次“忽悠”也是为了替民除害。算是史上口碑最好的大忽悠。 3,最草根的大忽悠冯谖 忽悠术揭秘:无中生有。将本来没有的事情制造出让人深信不疑的假象。草根往往被别人所忽视,但却处在冷眼旁观的位置,因此往往更容易洞察上层的弱点,当局者深处局中,更容易被假象迷惑。 忽悠术回放:冯谖是齐相孟尝君门下的食客,草根一个,不过大忽悠的本领可是非同寻常。一次齐国国君听信谗言,罢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就对孟尝君说我可以让你的相位失而复得,而且比以前更加显贵。孟尝君一听还有这事,那就试试吧。于是冯谖就来到秦国,对秦王说:当今世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齐国,大王想不想让秦国超过齐国,秦王一听当然愿意啦,问怎么办,冯谖接着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齐国之所以受到天下的敬重,就是因为孟尝君,现在孟尝君因为被罢了官心中很怨愤,他必定背离齐国投靠秦国,他又熟悉齐国国情,你如果得到他肯定对你有好处,你赶快派使者备厚礼偷偷的去迎接孟尝君,千万不能错失良机,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就晚了。秦王被冯谖这么一忽悠,就派人去请孟尝君。冯谖抢在使者前面赶了齐国,又开始忽悠齐王,说唯一能和我们抗衡的秦国听说你罢免了孟尝君,已经派人来请孟尝君做相了,如果秦国得到此人,齐国就再也不能与秦国抗衡了,大王应该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相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这还了得,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忽悠点评:冯谖轻松自如的就忽悠了两国的国君,还使自己的主人官复原职,他处在低位,善于观察和思考,又抓住了两个国君都想超越对方独自称霸的关键所在,再略施小技,让你深信不疑。忽悠本事可谓超强,孟尝君的食客还真是没白养。 4,最懂逻辑的大忽悠苏秦 忽悠术揭秘:用缜密的逻辑混淆视听。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忽悠起来侃侃而谈,步步为营,诱导你的思路,使你不由得不信以为真,逻辑性极强,但不乏有诡辩的成分。 忽悠过程回放一:燕昭王是苏秦的第一个伯乐,在苏秦替燕国要回被齐国占领的土地过程中,我们可以洞悉他的忽悠的逻辑能力确实非同一般。苏秦对齐王说:燕昭王是秦惠王的外孙,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会令燕国和秦国都对齐国不满,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之地归还,那么燕秦二国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就可以得到秦燕的支持,号令天下,天下还有谁敢不从呢,到那时齐国的霸业也可以成功了。齐宣王一听,是这么个理儿,就归还了燕国的土地。你看看,人家分明是要东西去了,却摆出为对方着想的架势,绝对是忽悠的天才。 忽悠过程回放二:忽悠齐国打宋国,燕国渔人得利。当时燕王想攻打齐国,苏秦就建议说:如果让齐国和宋国打起来,定会两败俱伤,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齐国,你就听好吧。当时正赶上宋国的友邦秦国派人到秦国商量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苏说: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齐王说:当然是爱齐了。苏又说: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说: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远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您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齐王听从苏秦建议,与赵国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威名大振,还可以得到实惠,那时齐国必可称霸东方。齐王于是攻宋。齐国实力因战而衰。 忽悠点评:能说会道是大忽悠们的看家本领。苏秦循循善诱,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既达到了目的,还不漏半点马脚,“忽悠”的本事可谓登峰造极了,无怪乎他能挂六国的相印于一身,游走于列国之间,这“忽悠”的本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学的来的。 5,最会诡辩的大忽悠张仪 忽悠术揭秘:善于诡辩。狡猾而又诡计多端,为了达到忽悠的目的,不择手段,让你不由得不上当,有时甚至过河拆桥。即使被人揭穿了,还能鬼言巧变,接茬忽悠,让人应接不暇,只有上当的份。 忽悠过程回放:拆散齐、楚联盟是张仪的“忽悠”杰作之一。他对楚王说: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占领楚国的六百里土地归还。楚王一看有利可图,就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商量收回土地事宜。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归还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地,而是六里。楚王得知此事气坏了,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秦王提出换取楚国黔中之地的条件,楚王竟然答复说只要让我亲手杀了张仪。你不用换我奉送了。张仪到了楚国买通楚王上下,又开始“忽悠”楚王说:我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你的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觉得这事可行,再加上下属替张仪说好话,气也消了。就这样,齐楚两国都背离了“合纵”而与秦国结盟。 忽悠点评:张仪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游说诸侯,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忽悠的本事可见一斑。但是他出尔反尔,过河拆桥,似乎有些卑鄙。他的忽悠本事用道德去评判就逊多了。 6,最具投资理念的大忽悠吕不韦 忽悠术揭秘:放长线钓大鱼。眼光看得长远,舍得投资,能在某人未发迹之前就把他忽悠住,有耐心,有的放矢,好饭不怕晚。 忽悠过程回放:秦国的太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子楚,因不受宠爱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生活很是困窘。这时吕不韦就找到了子楚。吕不韦本是河南大商人,游走各国,挣了不少钱,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到子楚“奇货可居”,就对他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不信,吕不韦又说: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又不受宠,长期在国外当人质,你是无法争太子之位的。子楚问怎么办,吕不韦说:我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打通道路替你说话,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感激不尽,说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吕不韦算是把子楚给”忽悠”住了。吕不韦给了子楚很多钱,让他交结宾客,有了钱好办事,子楚门前达人贵族络绎不绝。吕不韦到了秦国拜见华阳夫人,就“忽悠”开了,说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最难得的是常常念及夫人,说子楚心中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这话可是受用得很,华阳夫人听后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忽悠”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继承人,说子楚不受宠爱,如果得到夫人提携定会感恩戴德的。经过一番“忽悠”,子楚终于被列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庄襄王继位后立吕不韦为相,从此吕不韦权倾一时。 忽悠点评:吕不韦堪称史上最能“忽悠”的政客,从一介商人“忽悠”到一国之相,靠的就是独具慧眼,敢于冒险,营造忽悠的氛围,达到成功忽悠的目的。而且摄政多年,“忽悠”能量真是不小。不过晚年没能把嬴政“忽悠”住,落得饮毒酒自杀的下场。看来就是再有本事的“大忽悠”也终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7,最牛人的大忽悠徐福 忽悠术揭秘:趁虚而入。人的愿望越强烈,就会越束缚自己的思维,有时甚至犯些低能的错误。对人对事都会疏于防范,让人趁虚而入。 忽悠过程回放:秦始皇称帝后,为了能仙福永享,一心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这时候徐福就出现了,他选准秦始皇东巡去泰山封禅之时趁机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里面住着神仙,吃了山里的仙药,个个长生不老,他愿意赴汤蹈火,为皇上取仙药。秦始皇龙颜大悦,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命他入海求仙。这事在《史记》中有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没多久,徐福就将金银财宝挥霍一空,于是又面见始皇,说他见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礼薄,需要些俊美的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一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礼少了神仙肯定不愿意,于是就派500童男女随徐福再次出海。他再见到徐福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徐福依然没有找到仙药。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结果海上出来个大鲨鱼护卫着仙山,异常凶猛,所以无功而返。这还行,到嘴边的鸭子怎么能让他飞了呢,于是秦始皇亲自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鲨鱼搏斗,杀死鲨鱼兴冲冲的往回走,想这下子可好了,徐福终于可以拿到仙药了。不想在返回咸阳的路上就病死了,最终还是没得到仙药。而徐福呢,东渡日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忽悠点评:徐福敢于忽悠生性残忍的暴君嬴政,胆子着实不小。他正是抓住了嬴政求药心切的弱点,趁虚而入,达到自己的目的,见势不妙又溜之乎也,跑到世外桃源,落得个逍遥自在。堪称史上最牛的大忽悠。 8,最有文化的大忽悠诸葛亮 忽悠术揭秘:移花接木。采用以伪去真的手段,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忽悠过程回放: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了达成孙刘联盟,忽悠周瑜,明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却说:我有一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退曹兵,只需将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送给曹操就行了,这两个人对你们来说无足轻重,就像一粒米一片树叶,可是对曹操来说就重要的多了,曹操专门打造了座铜雀台,就是给二乔盖的,周瑜问他有什么根据,诸葛亮说有诗为证,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首《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一听气的不行,诸葛亮还劝他息怒。古代“乔”和“桥”通用,曹植说的桥指从铜雀台出发链接金虎台和玉龙台的两座桥。诸葛亮移花接木,真是能忽悠。 忽悠点评:诸葛亮足智多谋,能说会道,三岁不烂之舌极具煽动性蛊惑性,最终忽悠成了“孙刘联盟”,形成三分天下之势。须知战乱年代,各为其主,忽悠也不仅仅是达到一己私利,为国为民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诸葛亮堪称最为才智过人的大忽悠。 9,最雷人的大忽悠安禄山 忽悠术揭秘:装孙子耍无赖。不要脸是看家本领,耍无赖是惯用伎俩。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忽悠过程回放一:安禄山年轻时有一次偷别人家的羊,遭到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不说自己偷羊,却扯什么抵御番邦,无赖的本性暴露无疑,忽悠的本事看来是天生的。 忽悠过程回放二:安禄山见杨贵妃很是得宠,就认了比他小十八岁的杨贵妃为干妈,安禄山每次入朝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安禄山十分肥胖,玄宗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这个安禄山“忽悠”时还是挺能搞气氛的。 忽悠点评:脸皮厚是“忽悠”的最基本的条件,安禄山甘当儿臣,甚至充当跳梁小丑,没点厚脸皮耍无赖的性体还真是做不来。可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发动叛乱,本性暴露无疑,无赖到底还是无赖,最终落了个被自己的亲儿子谋害的下场。 10,最山寨的大忽悠史思明 忽悠术揭秘:睁眼说瞎话。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常人说瞎话会有不自然的反应,或脸红或口吃,瞎话谎话张口就来,煞有介事,让人不由得不信。 忽悠过程回放一: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方的少数民族奚族居住的地区,被排外的奚王捉住准备杀死,史思明一本正经的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首领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就会招来灭族之灾。奚王被他唬住,赶紧松绑,奉为上宾。 忽悠过程回放二:奚王当时正有意巴结大唐,来了使者真是天赐良机,和史思明一商量,史思明说:我们派去的人档次不能低了,低了显得不重视,效果会更不好,不如派你的大将军去,这样才够分量,唐皇帝会非常高兴。奚王言听计从,算是让史思明给忽悠住了。当一行人到达边塞时,史思明又忽悠守城将领,说奚王表面上是去朝拜,实际是要偷袭你,你看他们最厉害的大将军都来了,于是奚王派去的人全部被杀死。史思明把奚族的大将军捆绑好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领赏,张守珪将此事上奏给唐皇,大大称赞史思明。史思明从此官运亨通。 忽悠点评:史思明说瞎话不加思索,生就张口就来的“忽悠”本事,不按套路出牌,一般人是做不来的,外加凶狠残忍铁石心肠,最终达到他飞黄腾达的目的。发动叛乱也是其本性使然,终究会有败露的一天。光靠“忽悠”到底是靠不住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忽悠术和忽悠目的。有的是为了一己私利,害人又害己;有的也不失为展示才华挽回败局的一种策略。那就看谁去用,看用的人的本性如何目的如何了。奸佞之徒能够忽悠一时却不能忽悠一世,最终会被人识破,落得人仰马翻,其结果只能是自己把自己给忽悠了;诚善才智之人于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该忽悠时就忽悠,该出手时就出手,于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或是为民除害,倒也不失为一种谋略。
个人分类: 人文历史|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19:38 , Processed in 0.03103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