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小学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小学生标点符号使用方法大全
名师3c67 2015-7-31 14:49
标点符号使用方法(一) 一、标点符号歌:    句号 (。)是个小圆点,用它表示说话完。    逗号 (,)小点带尾巴,句内停顿要用它。    顿号 (、)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    分号 (;)两点拖条尾,并列分句中间点。   冒号(:)小小两圆点,要说话儿写后边。   问号(?)好像耳朵样,表示一句问话完。   叹号(!)像个小炸弹,表示惊喜和感叹。   引号( “” )好像小蝌蚪,内放引文或对话。   话里套话分单双,里单外双要记牢。   省略号( …… )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破折号( —— )短横线,表示解说、话题转。   书名号(《》)两头尖,书、刊名称放中间。   圆括号(),方括号 [] ,注解文字放里边。   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练才熟练。    二、用法简表 名称 符号 用法说明 举例 句号 ① 。 1 .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 .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 1 .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他叫什么名字? 2 .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叹号 ! 1 .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 .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停止射击! 3 .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逗号 , 1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 、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 ② ; 1 .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 .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冒号 : 1 .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 2 .用于 “ 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 ” 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 “ 啊,原来是你! ” 3 .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 .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 10 月 20 日至于 11 月 10 日 时间:上午 8 时至下午 4 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 16 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 .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号 ③ “ ” ‘ ’ 1 .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 满招损,谦受益 ” 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 .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 “ 有物有序 ” 。 “ 有物 ” 就是要有内容, “ 有序 ” 就是要有条理。 3 .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 “ 聪明人 ” 还是少一点好。 4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 “ 老师, ‘ 有条不紊 ’ 是什么意思? ” 括号 ④ ()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 1 )中国猿人(全名为 “ 中国猿人北京种 ” ,或简称 “ 北京人 ” )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 2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 “ 即兴 ” 。(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 “ 即兴 ” 。) 破折号 ── 1 .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 ── 中央大厅。 2 .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 今天好热啊! ── 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 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 .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 呜 ── ” 火车开动了。 4 .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 环境声学; ── 环境光学; ── 环境热学; ── 环境电磁学; ── 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 ⑤ …… 1 .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 “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 2 .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 …… 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 .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 我 …… 对不起 …… 大家,我 …… 没有 …… 完成 …… 任务。 ” 连接号 ⑥ — 1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我国秦岭 — 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 HAW—4 和 TPC—3 海底光缆之外,又有 TPC—4 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 — 猿人 — 古人 — 新人这四个阶段。 间隔号 · 1 .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烈奥纳多 · 达 · 芬奇、爱新觉罗 · 努尔哈赤。 2 .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 《中国大百科全书 · 物理学》、《三国志 · 蜀志 · 诸葛亮传》。 书名号 《》 〈〉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 1940 年 2 月 7 日。 专名号 ⑦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 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标点符号使用方法(二) 三、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句号句号是最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   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例如: 1 .太阳暖烘烘的。(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 2 .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 3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 4 .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 1 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例 2 是一个较长的句子,它用四个 “ 有的 ” 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句末用句号标示。例 3 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号隔开。例 4 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 “ 只要 …… 就 ……” 是连接构句的纽带,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 2 例 4 中的逗号和例 3 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   我们再看: 5 .今天星期三。 6 .昨天晴天。 7 .随手关门。   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 “ 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 ” 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例如: 8 .走。 9 .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例如: 10 .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   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如: 11 .这是你的面包? 12 .李黑,把枪放下!   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 11 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 “ 这面包是你的 ” ,例 12 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 “ 李黑把枪放到地上 ” 这个动作了。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一)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 13 .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习作)   例 13 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 “ 跌倒 ” 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 “ 心上 ” 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 14 .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 14 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 15 .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 16 .李勇朝我喊: “ 闪开。 ” 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 标点符号使用方法(三) 例 15 “ 是阿米,还是翠芹 ” 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 例 16 中 “ 闪开 ” 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 · ),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   附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   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   作文断句莫忘掉。   二、问号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例如: 1 .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 .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3 .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 4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   例 1 例 2 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 3 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 4 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7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 8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   这四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例 5 强调 “ 这句简单的话 ” 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 6 强调 “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 ” 是真理。例 7 强调日出 “ 是伟大奇观 ” 。例 8 强调 “ 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 。这种 “ 没有疑问而问 ” 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 5 、例 8 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 6 、例 7 就是这样的。 9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 …… 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 10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   例 9 和例 10 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例 9 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例 10 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虽然开头是 “ 有人会说 ” ,其实是作者借 “ 有人会说 ” 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 11 .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例 11 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所以都用问号。   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 “ 什么 ”“ 甚 ”“ 啥 ”“ 怎样 ”“ 谁 ” 等。   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如: 12 .他已经走了? 13 .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 14 .李明?   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   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例如: 15 .那只带头的鸟说: “ 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   (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16 .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   (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青石》)   例 15 中的 “ 多少 ” 和例 16 中的 “ 什么 ” 都是疑问词,但这两个句子却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问号是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的。是不是问句,用不用问号,这要看是否有疑问,要不要回答或解决,是不是疑问的语气。问句是有疑而问的,要求回答或解决的,语气是疑问的。反问句虽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它有疑问的语气,是借发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意的。设问句虽然不要求别人回答,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自己作回答的。   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例如: 17 .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思考 · 练习) 18 .你怎么啦,桑娜?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19 .你是今天就去游泳,还是星期天再去?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 4 》)   例 17 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承接前一个问题而来,问号用在句末。如果在第一句句尾加上问号,就会隔断句子前后的联系。例 18 是一个呼语(喊人的话)后置的问句,它可以变成 “ 桑娜,你怎么啦? ” 在例 18 这个句子形式下,却不能将问号加在 “ 啦 ” 字后面,如果那样,也会割断前后联系。例 19 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供 “ 你 ” 选择,只有合在一处才能构成这种选择,如果将问号加在 “ 游泳 ” 之后,就割断了 “ 是 …… 还是 ……” 的联系,构不成选择了。   下面是两个问号使用不当的句子: 20 .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马威? 21 .不是王晴是谁?你说。   例 20 的本意是 “ 马威,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 ” 由于在 “ 王辉的 ” 后面用了问号,使我们读后产生了不知道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还是留给马威的感觉。例 21 的本意是 “ 你说,不是王晴是谁? ” 由于问号用在 “ 谁 ” 后,把一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意思随第二句语调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例都是错用问号,隔断了句内意义的联系,才造成词不达意的。   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当然,我们的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有时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划了个大问号,有时在某个空白处划一个问号,表示那里有问题。这是问号在使用中的特例。   小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见到问句就加问号,也许不会有多大差错的,但也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要引起注意。    (一)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这一 “ 忘 ” 或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或改变了语气。例如: 22 .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着了大刘叔,为什么大刘叔还要向她陪礼,还要忙着送她到医院检查。 23 .从妈妈手中接过钢笔,问 “ 这是给弟弟买的。 ” 妈妈摇了摇头。   例 22 “ 想不通 ” 是有疑问, “ 为什么 ” 又是疑问词,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但句尾却用了句号,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无法上口读。正确的方法是在文尾加问号。例 23 的本意是问妈妈这支钢笔是不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它没有带疑问词,书面上又没有加问号,这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 “ 这是给弟弟买的 ” ,改变了句意。正确的方法是把第一个句号换成问号。    (二)位置不当。例如: 24 .这头毛驴想,是先吃掉东边的那堆草呢?还是先吃掉西边的那堆菜呢? 25 .已经放学了吗?这位小同学。   例 24 用了两个问号,这样一来就是两个问句了。其中词语 “ 是 …… 还是 ……” 是表示选择的连词,说明两个句子是表示选择的问句,连词不应拆放在两个句子中。因此,第一个问号应换成逗号。例 25 ,作者的本意是 “ 这位小同学,已经放学了吗? ” 句子倒装后,问号应移放全句结尾。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号不移,句尾加句号,使全句一变为二,互不相联。    (三)虽有疑问词,却没有疑问语气,不属于疑问句,但有的同学也加了问号。例如: 26 .王小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值得想一想的。 27 .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这时,许收割进来说: “ 别想啦,春游不进行了。 ”   例 25 的错误就是见到带有疑问词,就加了问号。其实,全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到 “ 成绩 ” 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这个停顿之前全是 “ 想一想 ” 的对象,不能成为独立的问句。在这个停顿处加问号就隔断了句子内部联系。应该将问号换成逗号或不加任何符号。例 27 虽有疑问词 “ 怎么 ” ,但 “ 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 ” 根本没有疑问,不该加问号,应改成逗号。   以上三种错误,希望同学们在使用问号时注意避免。   问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问号歌:   有疑有问用问号,   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   看书见它要思考。   三、叹号叹号,又叫感叹号、感情号,还叫惊叹号。它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会使用叹号是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之一,平时应用较多。凡是表示赞颂、欢喜、愤激、惊讶之情的句子和表示要求别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句子,都可以用叹号。 (一)表示赞叹惊喜等感情强烈的句子,用叹号。例如: 1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2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 “ 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 ” (小学《语文》第六册《放风筝》)   例 1 和例 2 都是感情强烈的句子。例 1 在文章叙述了海底的景象和物产以后进行总结,赞叹海底 “ 物产丰富 ” 、 “ 景色奇异 ” ,所以句尾用了叹号。例 2 表达了风筝放起来了而且放得很高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所以在每个高喊的句后都用了叹号。 3 .看!(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4 .啊!(小学《语文》第五册《瀑布》) 5 .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梅花魂》)   这三个例子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感叹词构成的句子,都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所以用叹号。 6 .火! 7 .决口子啦! 8 .多好的少年啊! 9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小学《语文》第八册《争吵》)   例 6 、例 7 表示惊讶,例 8 表示赞叹,例 9 则表达了一种气愤之情,都用叹号。否则是无法达到表达的效果的。 10 .叙利奥!你不舒服吗?(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小抄写员》) 11 . “ 老班长!老班长! ” 我们叫起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 10 和例 11 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呼语独立成句,用叹号。    (二)表示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也可以用叹号。例如: 12 .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例 12 中 “ 你这算什么行军啊! ” 是反问句,由于感情强烈,不用问号而用叹号。    (三)表示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等语气的句子要用叹号。例如: 13 . “ 同志们,打手榴弹! ” (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4 . “ 连长,我掩护! ” (同上) 15 . “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 ” (小学《语文》第七册《小珊迪》) 16 .明人不做暗事,做暗事不是英雄。不许使坏!(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年关》)   例 13 是连长下达的战斗命令,例 14 和例 15 表示请示、请求,例 16 的结尾是禁止。所以都用叹号。   (四)用于突出某种声音。例如: 17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这个例子中的 “ 轰 ” 是黄继光的手雷炸开敌人的暗堡发出的响声。当然这一声也给同志们带来了惊喜,但叹号在这里主要作用是突出爆炸的声音。再如: 18 .突然,飞机 “ 哗──腾! ” 落下又起来,跳动恐怕有两三百英尺吧。(石明《高原飞行》)   例 18 中的叹号,标出了飞机在恶劣的气流中摇摆、颠簸跳动时发出的声音。    (五)用于呼告,突出声音的高亢、强壮。例如: 19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20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1 .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以上三例全是口号,例 19 、例 21 写出了战士们冲锋时雄壮的喊声。例 20 写出了董存瑞同志托举炸药包后,向战友们发出的高亢的呼喊。   使用叹号应注意如下情况:    (一)、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没有提出什么命令、请求等,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例如: 22 .到马陵山旅游的人都说三仙洞是圣地! 23 .啊!亲爱的妈妈!你真关心女儿啊!女儿也一定听你的话!   例 22 的叹号应改用句号。例 23 中前两个叹号可以换成逗号。   文章情感的强烈与平淡是靠文字来表达的,标点符号在表达中只起辅助作用,它本身并不带任何情感。有人以为自己的文章无处不具有浓烈的情感,于是每一句话后边都用叹号。这是错误的。全篇都是叹号和全篇没有叹号一样,没有起伏,也就没有情感可言。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可算是最富有情感的了, “ 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否表达得充分,主要决定于诗句本身,是无须过多地仰仗于标点符号的。 ” (徐荣街:《青春 · 诗与标点符号》)    (二)、像 “ 真美丽呀,我们的校园 ” 这样倒装的句子,叹号应放在句尾。例如: 24 .纵情地歌唱吧,为了我们的祖国! 25 .真逗,我的小弟弟! 26 .不能去,孩子们!   例 24 是 “ 为了我们的祖国,纵情地歌唱吧 ” 的倒装句,例 25 是 “ 我的小弟弟真逗 ” 的倒装句,例 26 是 “ 孩子们,不能去 ” 的倒装句。例 26 表示劝阻。为什么叹号不能用在倒装句子的中间呢?我们以 24 为例来谈一谈。   例 24 意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靠整个句子来完成的。叹号也是一种句子标志,它不仅仅要行使表达情感等的职能,也还要标志句子。如果在例 24 中间放上叹号,那么这个句子就被一割为二,读起来,多次感叹,并不如一次感叹所表达的效果好。这种句子,不论是倒装,还是正排,感情的喷发都应在句尾一次完成。如果把例 24 句尾的叹号前移,句尾标点句号,那么表达的效果就更糟了。不仅仅是叹号割断了原句的内部联系,而且由于语调的变化(带句号的句子语调轻),使句子情感的表达变得虎头蛇尾、有气无力。   我们再看一看《穷人》(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句话:   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 “ 嘿,我回来啦,桑娜! ” “ 我回来啦,桑娜 ” 是 “ 桑娜,我回来啦 ” 的倒装,是呼语后置。渔夫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很丰富的情感,他既为自己从那危险的风浪中能平安归来而庆幸,又安慰了桑娜──他知道桑娜在为自己担心,表达了一种夫妻之爱。试想,如果在 “ 我回来啦 ” 之后加上叹号,那么句子所表达的也就只有 “ 庆幸 ” 了。    (三)不管感情多么强烈,叹号不能插入句中,破坏句子的完整性。例如: 27 .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啊!更加繁荣富强! 28 .歌儿!唱起来!舞啊!跳起来!   例 27 第一个叹号用得不当,它隔断了前后联系,破坏了句子的完整,因此应该改用句内停顿符号──逗号。例 28 的第一和第三个叹号,也应改用逗号。可以参读例 24 的分析来帮助理解。 4 、标语不一定全用叹号。为了宣传政策、培养习惯,有时在墙上书写标语。口号性的标语应该用叹号,介绍政策等非口号性的标语,就不必使用叹号。   叹号在使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句子书写,不宜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位置。   附叹号歌:   感情强烈句和段,   其中叹号常出现。   举例如下:   你喜欢我不喜欢 1 、你喜欢我不喜欢? 2 、你喜欢,我不喜欢。 3 、你喜欢。我不喜欢? 4 、你喜欢?我不喜欢? 5 、你喜欢!我不喜欢? 6 、你,喜欢我?不喜欢? 7 、 “ 你喜欢我不? ”“ 喜欢! ” 8 、 “ 你喜欢我? ”“ 不喜欢! ” 9 、 “ 你喜欢我? ”“ 不喜欢? ” 10 、《你喜欢我不喜欢》 11 、《你喜欢》,我不喜欢。 12 、你喜欢《我不喜欢》。 写作常用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一、基本定义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二、用法简表名称符号用法说明举例 ( 一)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请您稍等一下。 ( 二)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 三)感叹号! 1 、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 四)逗号,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五)顿号、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 六)分号;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 七)冒号: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 八)引号“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 九)括号( )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 十)破折号──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十一)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列举的省略。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十二)连接号—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 十三)间隔号·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烈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十四)书名号《 》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小学生快速背课文技巧大全
热度 2 名师3c67 2015-2-24 12:31
小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注重字、词、句的掌握,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科目既有共性的相同又有个性的不同之处。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要为他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他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大量地读书和背诵课文,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积累知识和掌握字、词、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背诵语文课文,可以使小学生熟记课文内容,进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课文内容的模仿和借鉴功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并为学习课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有的小学生存在着来自于各方面原因的畏难情绪,突出表现就是不喜欢背诵课文,不善于背诵课文,结果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导致语言文字知识积累较差,语文学习进步不大。 如何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总结我自己的语文学习教学经验,在这里浅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启发与激励并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育心理学提示我们:坚韧不拔的信念和毅力是成功的基础。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是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树立背诵课文的信心,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几个小故事,来启发、鞭策、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个是跳蚤的故事。 跳蚤本来可以跳二至三尺高,但有一只跳蚤居然跳不出三寸高的玻璃杯,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只跳蚤放在一个玻璃杯里,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它第一次没能跳出去,它不甘心失败,又跳了一次,它的头再次重重地碰在玻璃上。这样经过无数次碰壁以后,即使把玻璃拿掉,它也跳不出玻璃杯。 这是什么原因呢?跳蚤由于受过多次挫折,它潜意识里已经认定自己不可能跳出这只玻璃杯,它丧失了再试的勇气。 还有一个故事。 几百年来,人们认为要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1.6093千米)是不可能的。但是在1954年5月6日,美国运动员班尼斯特打破了这个世界记录。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每天早上起床后,便大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梦想!我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大喊一百遍,然后他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艰苦的体能训练,终于他用了3分56秒6的成绩打破了一英里中长跑的世界记录。 在随后的一年里,便有高达两百多人达到和超过了这个成绩。这就是心理暗示,促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能做到。 这两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我要学生们进行讨论,得出了共识,我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语文学习上,我们不能学习跳蚤,不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丧失勇气,放弃自己进步的目标。要学习美国运动员班尼斯特的拼搏精神,坚定信心,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能做到。 我们背诵课文也是一样,要有信心,要有勇气试,在心目中要坚定我能行、我一定能行的信念,如果一篇课文读一遍背不下来,就读几遍、十几遍、几十遍,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就一定能品尝到喜悦的滋味。 二、 引导与辅佐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外,还要教会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对于比较难的课文,首先理解课文意思,分段,分层,分句背,然后连接起来,有些课文,还可以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再现的方法,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叙述的过程和在脑子里的映像来强化。 例如:《荷花》一课,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 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课文叙述的顺序是,闻到的(一阵清香)——看到的(荷叶、荷花)——想到的(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 在指导学生背诵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印在脑子里,分段去背诵,学生很快就背出来了。 又如:《夜宿山寺》、《秋浦歌》等唐诗, 前者的诗眼是“楼高”, 后者的诗眼是“愁”, 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夸张的形容来描述, 如“手可摘星辰”,“白发三千丈”等,在指导学生背诵这两首诗时,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意,用投影仪再现诗词描述的情景,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很快就把这两首诗琅琅上口了。 增强记忆力是巩固学生背诵课文成果的重要手段。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进一步引导、辅佐学生“喜新不厌旧”,做到学过的课文没事的时候在脑子里想一想,隔一段时间看一看、读一读,做到经常读,这样,已经能够背诵的课文就不会忘记了。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时,我是如何做的呢? (1)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学主体与教学主导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应该首先做到。 小学生最喜欢模仿,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他们最好的楷模。 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头背诵。 我在备课的同时做到熟读课文,基本上达到能背诵的程度。 这样,一方面我要了解要背诵课文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流利地背出来。 每天晨读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在一起背诵课文,教古诗时,我总是带感情地背诵古诗来为学生作示范。让学生觉得,在师生共学的氛围中,可以找到背书的乐趣。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在课堂上经常请背书背得快、背得好的同学上讲台来,现场为同学们背诵课文,介绍学习经验,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 例如我们班(三年级)的邵欣阳同学,她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我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背书时先读几遍课文,把课文内容弄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去背,就很容易背诵出来了。例如: 我背《燕子》一课前,我就先记住课文写了: 燕子外形——燕子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姿态——燕子停歇。 我背《太阳》一课, 我就记住这篇课文写两个方面:太阳的特点(远、大、光、热)——太阳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我在讲评时充分地肯定了邵欣阳同学的这种学习方法,突出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去背诵课文。 这样做,使同学们身边有了学习的样板,有利于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3)把监督检查与适当奖励有机结合。 小学生一般具有学习兴趣时冷时热、学习自觉性时续时断的特点,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检查,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辅助手段。每天早自习时,我有时特意离开教室一小段时间,当我回来时,故意轻手轻脚,想对学生搞一个突然袭击。 当我突然打开门走进教室时,教室里却没有出现慌乱现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背书。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很欣慰!我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学生,同时对个别不自觉的学生提出善意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的自觉性就培养起来了,很多学生都能够做到持之以恒,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适当奖励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我每周小结一次背诵课文的情况,我自费购买了笔记本、圆珠笔、小订书机、文件夹、修正纸等小奖品,奖励给背课文背得好的学生和背课文有进步的学生,得到奖品的学生非常高兴。 在我的奖励机制下,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步幅度得到了提升,在全班营造了一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在学习上互相攀比的可喜氛围。 四、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知识的积累,记忆能力的提高,仅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我教育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读多背,把看到的好词佳句甚至优美文章随时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背诵下来,利用课前一分钟说话活动展示给同学们。 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另附自己总结背诵课文小技巧 一、抄诵法。 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二、时空法。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 三、人物法。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四、情境法。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情节法。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四、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的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五、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六、问题法。 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记取背诵内容。 七、提纲法。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八、列表法。 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九、间隔法。 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第二、三天还要再读第一天读的词,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十、歌诀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十一、点线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十二、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 十三、关系法。 背诵之前,先弄清文章的结构关系,例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有如动静关系,远近关系,等等。 十四、耳听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洗耳恭听。或自己先把要背的东西录音,然后放音,仔细听记,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比单纯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热度 1 sy444 2014-6-25 14:26
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摘要: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还要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培养;实效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小学段阶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习惯养成不仅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以后乃至将来的一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在必行。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应具有专心听讲、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我纠正错误,书写规范。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好的内容及时摘录,经常整理,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比如,有的学生损坏桌椅和学习用具等毫不可惜,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公物方便你我他》、《学习的好伙伴》等主题班会活动。此后,学生能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具。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1.挖掘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材和语文教材中选取一些革命烈士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茅以升立志造桥》一课中的茅以升得知因秦淮河上的桥断了,致使众多乡亲送命的事以后,立下志向,做一个造桥的人。从此以后,他对所有的桥梁产生了兴趣,观察它们,研究它们,最终成为一个桥梁设计专家。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立志,然后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信念,脚踏实地地去观察、探索,只要你肯不断地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你坚持,就会有成功。 ⒉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为学生树立典范。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四、家校配合,持之以恒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⒈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过程的开展,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小学生年龄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发布时间:2012-01-17)
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小学生 应养成哪些好的行为习惯
sy444 2014-6-21 15:49
1、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举止文明的好习惯 3、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4、知恩感恩的好习惯 5、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6、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江苏镇江小学生好成绩换取“作业免做券”
sdhdzx56 2013-10-18 08:35
江苏镇江小学生好成绩换取“作业免做券”
江苏镇江新区实验小学学生王心宇在展示自己得到的“作业免做券”。 近日,江苏镇江一论坛网友爆料,江苏镇江新区实验小学给学生发放“作业免做券”,此事一时间引发网友好奇。据镇江新区实验小学主管英语教学的王雅玲老师介绍,“作业免做券”由该校制作发放,已实施2年多。制作免做券的初衷是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免做券目前主要用于英语作业的免抄写。据了解,每天课前5分钟的单词默写全对5次就能领一张免做券,免做券可以免去一次旧课文单词抄写,新学内容则不能使用。此外,学习有进步、帮助落后生等都可以酌情领取“作业免做券”。 1 2
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老师教“蚯蚓”
热度 1 sdhdzx41 2012-2-24 14:05
美国老师教“蚯蚓” 一个美国老师教小学生《蚯蚓》一课时,一上课先说明要学的内容,然后让同学们各自准备一张纸到前面领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便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教室里显得混乱起来。老师却一言不发,直到同学们都成功地抓住蚯蚓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才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的特征,看谁能最后把它的特点补充完整。”过了一会儿,学生们便踊跃发言了。 学生:虽然看不到蚯蚓有脚,但它会爬动。 学生:不对,蚯蚓不是爬动而是蠕动。 老师:对。 学生: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老师:对。 学生: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老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学生: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老师:对。我很佩服你。 学生: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了一会儿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这时,老师神情变得庄重起来,激动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这方面我不如你!接下来他做了一些补充并进行了总结。 怎样教《蚯蚓》?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许由教师传授有关蚯蚓的知识,或许教师手持“蚯蚓标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蚯蚓的特征。然而美国的这位教师却是让学生抓蚯蚓、玩蚯蚓,学生在玩蚯蚓的过程中,不仅观蚯蚓,还“尝”蚯蚓、“吞”蚯蚓。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性的学习方式。 何为感性的方式?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认识事物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围着对象转,名为知性或理性;另一种是进入事物的内部,被称为感性或直觉。理性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它将认识对象分离为各种要素,借助对要素的认识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如阅读一篇文章,理性的认识方法总是把文章分成几段,把每一段分成几句话,把每个句子分解为几个词,在对词语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及篇地分析文章的意义。由于这是一种分拆和组合的分析方法,所以它永远不会激起读者的情感。而感性的认识方法却是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有关“行为”与“体验”的认识方法。认识者只有通过一切努力把自己置于对象内部,与对象融为一体,并随着对象一起搏动、生动,才能获得对对象的完整认识或体验。 这位美国教师在课堂上正是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实践的、感性的、符合儿童特质的活动方式,所以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而又趣味盎然地探究着、体验着、领悟着,将记载于课本教材中却失缺了生命意义的有关“蚯蚓的知识”,重新恢复其生命,而学生从中也充分享受着一种研究者与发现者的乐趣。 因此可以说,这种感性的、体验性的自由活动中,凝聚着理性的意志力,而且正是这种感性的体验性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将不断满足的情感、需求逐步升华为理性的心灵,去不断地追求新的境界。
20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20 02:56 , Processed in 0.0189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