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心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考前心理调整“三种效应”
sdhdzx56 2013-6-4 09:11
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从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瓦伦达效应启示我们过分关注事件的结果,往往会使心理压力增强,从而导致最后的失败。所以,面对考试要心态从容,将精力集中于努力的过程,天道酬勤,相信自己通过扎实而不懈的努力,必将取得胜利。”
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生需要放下的八种心理
热度 6 sdhdzx207 2012-4-26 10:45
1、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就是你总是觉得难受的原因了。 2、放下烦恼 快乐其实很简单 所谓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快乐其实很简单,不要自己不快乐就可以了。 3、放下自卑 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 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4、放下懒惰 奋斗改变命运 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 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快乐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5、放下消极 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褊狭,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美好的现实,但美丽的梦想同样可以装点出生活的美丽。 6、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 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励志一生 http://www.lz13.cn )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迹,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坏牌的人创造的。 不要总是烦恼生活。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 7、放下犹豫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有些人是必须忘记的,有些事是用来反省的,有些东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你才可以腾出手来,抓住原本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 8、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要想没有偏见,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要想根除偏见,就要首先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们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6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热度 2 sdhdzx96 2012-3-5 21:53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热度 2 sdhdzx67 2012-3-2 08:58
1 、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2 、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我们不能 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
1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sdhdzx209 2012-2-29 10:48
要想当好班主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灵活地使用一些心理学上的效应。 一、班主任的“静”效应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 人格效应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教育学生。如果班主任能树立起高尚、严肃的人格形象,即使他不体罚学生,和学生关系朋友化,学生也会很“怕”他,也会自觉遵守纪律,勤奋学习。 威信效应 班主任的威信是指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学识和教育艺术等因素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一种尊敬而信服的态度。 有威信的班主任在课前提早一点站在教室门口扫视着全班同学,迟到的学生就会减少;没有准备好学习工具或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进入最佳状态,准备上课。实践证明,威信高的班主任不论处理班务还是开展活动,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主任的“动”效应能产生“有声撼人心”的育人效果 情感效应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作为班主任,切忌把个人情绪带到育人工作中来。 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视为楷模,都会加以模仿和效法。班主任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和颜悦色、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追求教育的情感效应。 语言效应 斯维特洛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师的第一位助手。”它趣在逗中,意在趣外,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剂良药。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促进师生间情感与智慧的交流。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名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因此,班主任在面对学生过错时,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激励、唤醒、帮助、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读书乐”而又“乐读书”。 行为效应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运用语言艺术,还需要运用行为艺术,做到言行一致,在行动中塑造形象,在形象中产生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因此,班主任必须以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去感化学生。否则,班主任道理讲得再动听,也不会起不到任何教育的效果。 神态效应 对学生来说,最注意的莫过于班主任的“脸色”。学生能从班主任的脸色中领悟出喜怒哀乐,进而揣摩老师的心理,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犯错误时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处于矛盾之中,如果班主任面带友善、信任和宽容,学生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用实际行动去改正自已的过错。 当然,班主任的心理效应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科学地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摸索。
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师源性心理伤害
热度 4 sdhdzx104 2012-2-27 14:05
师源性心理伤害 作者:方金满文章来源:525心理网点击数:30更新时间:2012-2-18 谈 到教师对学生的伤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体罚或是变向体罚,其实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敝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也更大。体罚主要指对学生的身 体、肉体伤害,那么心理伤害则是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 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 心理健康 和人格发展的时候,可称之为心理伤害。因此,对教育行为中的这些心理伤害进行调查、剖析并指明其危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阐述中学教师对学生心理伤害的现象: 一、对后进生的心理伤害——被轻视、惩罚   后进生或者不听话的学生,是最不受欢迎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教师的眼中是没有希望的。教师对他们的轻视和蔑视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时常溢于言表,并“及时”表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中。    伤害的表现之一是教师经常用打骂、侮辱、讽刺、挖苦、嘲笑等多种方式发泄他们对后进生的不满。如有教师用诸如此类的语言侮辱学生:你让我失望透了、你是 一只猪、我再也不会管你的、你再说话就……等等。这些对学生极端否定和人格侮辱的语言,不关心学生、歧视学生的行为都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种阴影 可能会持续影响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有些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行为,成为其今后对待他人的态度。教师似乎忘记后进生也是有自尊的,他们的心灵同样是脆弱和稚嫩 的,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对鼓励和称赞的憧憬与期盼。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上小学时有一次上课,他趁老 师不在时与其他同学一起大叫一声,老师发现后,勒令其放学后不准回家,必须学狗叫才行。这位学生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无奈之下,他哭着请求老师允许他学狗 爬。这位教师以猫玩老鼠的心态观看了学生的表演,然后在学生屁股上踢了一脚,扬长而去。这位学生写到:“是这位老师教会了我恨,恨老师,恨这个社会,恨所 有的人,使我久久不能面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生活。老师之所以单单对我实行处罚,也许是我成绩差的缘故吧。然而,这难道不是造成我成绩更差的原因吗?”   教师带有侮辱性的行为往往发生在后进生的身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对他们似乎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后进生就理应承受侮辱与打骂。同样的行为,后进生所为,受到惩罚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由优生所做则能得到老师的谅解,这就是光环效应的作用,或称为黑圈效应。而且,大多数教师不期望也不相信后进生在智力或学业上会有长进,甚至对他们的进步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有研究证明,“那些未被期望有智力增长的儿童,他们 IQ (智 商)增长愈多,都几乎在每个方面得到教师愈不利的评价。”可见,教师对待后进生的轻视有时是根深蒂固的。教师对后进生的低期望值甚至无期望或放弃行为本身 就是一种无言的伤害。它可能使后进生放弃学习,甚至造成其他方面的终生伤害。教师对后进生的这些行为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甚至破裂,并进一步产生师生交往障 碍,使得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校,而且很可能造成学生人格缺陷。来自教师不公平的待遇会促使学生形成低调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他们或因羞于与人交往而形 成内向性格,或产生报复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 教 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正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命即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又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 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只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我们不要忘记另一位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 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所以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矫正应做到“堵、创、疏、练”。 “堵”,即堵塞各种不良渠道。“创”,即创建适宜矫正不良心理品质的健康家庭环境。 “疏”,即疏导。 “练”,即训练学习。师生都要加强心理辅导、训练及 心理知识 的学习。 二、对中等生的心理伤害——被忽视、遗忘    中等生是远离教师的视野之外的另一群体,他们既不能以优秀的成绩得到教师的关注,也不想以自己的“不轨”行为引起教师的格外关注。中等生因学习成绩不好 不坏、安份守己、听话而默默无闻。教师因工作繁忙也无暇顾及他们,教师对他们不打不骂,似乎没有什么伤害与虐待可言。其实,教师对他们的最大伤害就是忽视 了他们的存在,而且这种忽视常常使他们感到自己处于无人过问、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他们不言不语,但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学业的失望和对教师的不满。他们对教 师关注的渴望最为强烈。曾有一篇题为《我们的悲哀——一名中等生的自白》的学生作文,文中这样写到:“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然不努 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能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与雨露,因 此,越发光亮耀眼。只有我们——中等生,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被老师随手一放,从此不再过问。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们远离老师的心,自生自 灭。这就是我们——中等生的悲哀!”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对学生的忽视与不管不问本身就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给中等生造成的直 接后果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缺乏上进心,没有竞争意识,缺乏表现欲,进而形成“疲软”性格。他们因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与评价,而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无法得 到强化,也就不能促进后继学习的发生。而且学生由此可能进一步怀疑自己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 教师的忽视能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这一现象是经过实验证明了的。罗森塔尔、雅各布森在奥克学校实施的“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儿童能得益于教师的有利期望,而优生儿童得益最少”。换句话说,教师对他们期望的提高,会使他们在 IQ 和 学业上取得的进步最大。反过来说,教师原有的低期望和无期望会极大地抑制他们学业上的提高。观察得知,中等生跟教师接触的时间与机会、沟通最少,这会大大 削弱师生之间的亲合力、凝聚力。因此,教师的鼓励和关注是中等生在学业上获得巨大进步的前提条件,他们需要来自外部的奖励。学业成绩不良的背后,一定有教 师行为的作用。 要想对“中等生”教育偏差进行纠正,教师就要发现“中等生”在学习上的“特长”和个性上的“特点”,自己有意识地对“中等生”教育中的偏差进行纠正。首先,培养“中等生”的自主意识;其次,对 “中等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评价;第三,掌握特点,分类教育;第四,挖掘潜力,促其发展;第五,创造机会,体验成功;第六, “主体”倾斜,提高效率。 三、对优等生的心理伤害——产生 焦虑 、自负 受 教师重视、被同学羡慕的优等生也同样承受着来自教师的心理伤害,只是这种伤害更为隐蔽,更不为人所知。一般人认为,优等生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受 到教师的格外关注,是得到奖励和鼓励更多的一类,其心理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健康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并且容易形成自负脆弱 的性格。教师对优等生的过分重视和额外关注,也是一种变相心理伤害。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受到“监视”,不自由感格外严重。他们非常害怕学业的失败,自己 从教师的心目中跌落下来。特别是教师态度的改变,如学习好时,关切有加,学习成绩下降时,不再给予关注等,对学生的伤害最大。他们因教师的期待而背负着无 形的重压。教师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对他们的要求也分外严格。这种严格要求表现在教师有意无意的行为中,比如在课堂提问时,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会不由 自主地找尖子生回答。遇到大考、竞赛时,尖子生更是拿奖的希望所在,优等生身负重任,其神经时常处在高度紧张中,特别怕老师批评或在同学们面前丢脸。这种紧张状态有时反而不能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教师的“优待”也使他们对自己估计过高,当达不到这些目标时,他们就会出现 焦虑 、恐惧等症状。研究表明,优等生往往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的心理 焦虑 症,他们在教师期望和自己较高的抱负水平下承受着最大的劳动量。据调查统计,优等生一天的学习时间大约为 10 个 小时,他们学习时的心理激活水平要比普通学生高得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高亢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瓦解个体 的有组织的行为,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忧郁和偏执行为的发展以及心理障碍的发生。 优等生是那些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学习成绩以及日常行为等比同学出色的特殊学生群体。不少优等生忽视了自身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习惯于恃宠而骄,服从管理和自我反思的意识较差。这些都暴露出优等生教育与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优等生呢?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优等生。其次我们要因势利导,培养优等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伤害行为也许不是有意而为之,但却客观地存在着不利后果。这种无意伤害对于性格内向、敏感、怯弱的学生来讲,危害更严重。也正是因为教师这种行为的 无意识 性, 才表明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病。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不健康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即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发展目标,而是以学习 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要根除这种教育病,从根本上说,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的期待要注重合理性、隐含性和公平性。教师的期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水平、时代的需要和每个学生状况。脱离实际、可望而不可及或随手而行的期望,都是 不可取的。直露的、要求式的期望,或以打骂、恐吓的方式变相发出的期望,也是不可取的。应本着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权利、基于教育的目的,做到公正合理,行 使谨慎。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加强师德教育,转变教育观念,还应大力加强依法执教,让民主与法治意识深入教育领域,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平等、法治的 教育。这也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一个正确的心态
热度 3 sdhdzx172 2012-2-24 17:27
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 心态 ,“要么你去驾驭 生命 ,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 生活 总是由悲欢离合组成,我们不能控制 自己 的遭遇,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心态控制了每一个人的行动和 思想 ,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 事业 和成就。   人活在世,谁都会遭遇 心理 上的低谷和 经历 人生的低潮,谁都曾一度消沉、萎靡不振。无论把人生作何比喻,从规律上讲,任何事物都是呈螺旋形曲线向前发展的。若把人生比花园,也不可能每天 美丽 ,有春的众花夺艳,也有秋的萧条凄清;有夏的艳阳照热土,也有冬的雪花结花枝。把人生比明月,可月也有阴晴圆缺。   所以, 面对人生 的喜怒哀乐,遭遇 情绪 和心理上的困扰,我们都该视之为正常现象,泰然处之, 从容 面对。   在面对心理低谷之时,有的人向 现实 妥协, 放弃 了 自己的理想 和 追求 ;有的人没有低头认输,他们不停审视自己的人生,分析自己的错误勇于面对,从而走出困境,继续追求自己的 梦想 ……    命运 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谁都不可能真的一帆风顺,都会碰到各种难题,经历种种坎坷,有些人倒下了,可有些人仍 坚定 地站着,这就是 成功 者和 失败者 的区别。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成功者始终 坚持 用积极的 态度 支配自己的心态和行动;面失败者则相反。   其实,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只有时时保持 乐观 、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才能获取成功的果实。   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就如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情,但是我们可以调节态度。   有心无难事,有诚路定通,正确的心态能让 你的人生 更坦然舒心,当然,心态是 依靠 你自己调适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给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心态……
2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详解中国人的插队心理(转)
热度 5 sdhdzx78 2012-2-21 20:19
详解中国人的插队心理 经常看见有人批评中国人的插队问题 , 如中国人在外国旅游不够文明啦 , 不懂排队、缺乏修养啦 ; 导游与游客因为排队问题 互殴啦 , 还有诸如 吃饭、购票、上下车乱插队啦 , 等等等等 ; 本文就为你详尽讲解中国人的插队心理 ,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悟 . 1、 原因很多 , 其一可能是因为有急事、为了节省时间 , 就见缝插针了 . 但真正时间宝贵的能有几人 ?! 都是一种跟风和习惯罢了 . 真正急的有几人 ? 莫不是急 , 而是挤 !!! 2、 从众心理作祟 . 从众心理指的是 : 人会随同多数人一致性的行动而行动 , 并且其强弱程度会随同群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 也就是说 , 一致性行动的群体规模越大,从众心理就越强烈。所以要插就大家一起插 , 反正哥插的不是队 , 是对 ; 不插 , 反而不对了 . 同理反证 , 大家也可以对插队者投之以鄙视的眼光或直接呵斥,那样也许就不会有人插了 . 你说对吗 ?! 3、 不想显得自己很傻 B: 有插你不插 , 你不插我插 ; 你插我也插 ; 最后大家一起插 , 就乱套了 . 呵呵 . 4、 侥幸心理和觉得刺激 . 中国人太多 , 不被抓会有一种成功感、喜悦感 . 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快感物质 , 而这种物质会使人上瘾的 , 进而产生麻痹思想 . 总有人感叹 , 外国人为什么能自觉排队 ,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 生活节奏有条不紊 . 同样是人 , 这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 在此我要说的是 , 外国人不是不插 , 而是心里不让插、不敢插 , 是怕被抓到了就不刺激了 . 5、 显示自己人际关系好、人缘好 ; 自己有本事 , 交的朋友多嘛 . 插个队有什么了不起 , 睢哥不也进来了吗 ?! 而且比你还前面呢 !!!. 6、 表达野的个性 : 很拽 ! 很吊 ! 很酷 !!! 你够酷吗 ? 够酷的话也来一个 !!!Year. 7、 潜意识问题 . 人其实很大一部分行为是受控于自己的潜意识的 . 国人竞争太过于激烈 , 能到前面就等于是先抓住了先机 , 这才是真正的规则 . 国人的历史其实也就是插队的历史 , 是人类衍化的必然结果 . 8、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 , 其挑战的是人类 无意识形成的社会规则 , 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发社会秩序 . 上帝想看看人类会为维护规则做些什么呢?表现的是人类对待规则的脆弱性 . 同时 , 侧面的也反映出了国人的规则性较差 ; 暗示的是人类自发的社会秩序是脆弱的 . 也说明了这不单单是国民素质、国民教育的问题 , 而是全人类的问题 . 难道大家都不知道插队是不对的吗 ? 都没有受过教育吗 ? 有人指责中国教育失败 , 那是说的人失败 , 试问你面对如此情境 , 你做了些什么 ? 你改变了什么没有 ? 你有能力阻止吗 ? 如果没有 , 就不要说 . 9、 对社会而言 , ( 此处引用某网友的分析 ) 一是 社会资源稀缺 。就拿公交车来说,上下班高峰时期车来再多也挤不上,说明我们的城市交通运力上很不足。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有秩序的排队意味着后来者上车的概率为零;而哄抢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挤上车的概率,或大或小罢了。通过这么简单一分析,后来者往往采取哄抢的做法以增加其上车的概率,而排在前面的人原本的高概率也因后来者的哄抢行为而受到了冲击,自然也不甘示弱加入其中。于是乎,挤公交的混乱景象由此诞生。买火车票的插队现象、“走后门”现象也大多根源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二是社会保障不到位 。还是拿公交车为例,挤公交的上班族想必时常会问自己:如果我挤不上去,会不会迟到?会不会被扣工资?会不会因此丢掉工作?丢掉工作之后,我的生活会有保障吗?老婆、孩子、老人和房子又该怎么供养?别看只是“挤”与“排队”的简单选择,这种选择的“蝴蝶效应”可着实了得啊! 10、 有人说排队也要罚款 , 真是笑话 . 那中国岂不是又平添了几个亿的财库了 . 那么多的人 , 你罚得了几个 ?! 罚款解决不了问题 , 而且还会无形中增加社会成本 , 并且衍生出滥用职权、乱收费等问题 11、 谈到这 , 我想说的是 : 这不是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么的了的问题 , 亦不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 我一直主张 : 知其然 , 更要知其所以然 , 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 , 尽力避免无畏的指责和无辜的牺牲 .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 僧多粥少 , 资源紧张 , 简单骂一句 , 中国人真没素质有失公允 , 这有赖于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 , 有赖于人类对自发社会秩序的尊重与维护 , 有赖于你我他 !!! 12、 并且 , 本人在此也要为中国人正一次名 , 中国人不是没有诚信,也没有规矩、不考虑别人。哥不是神 , 是人 ; 当 堵车、事故、假冒伪劣产品、骗子无孔不入的时候 , 一味地指责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损人利己有什么用 , 这些都 TMD 太虚了 ; 一味地是要中国教育改革 , 别到头来 , 是越改越烂 ; 应该说 , 不是我们教的不努力 , 而是这个社会太不给力 … .
个人分类: 管理|29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高三考生该如何跨越心理低谷?
热度 3 sdhdzx207 2012-2-21 17:28
十年寒窗,背水一战。高三进入最后一个学期了,离高考也就百余天。有些学子发现,高三上学期还斗志昂扬、跃跃欲试的自己,进入高三下这个学期反倒有些患得患失、不知所措,一如近日给阿文热线挂来电话的阿雄(化名),他的困惑或是不少高三学子的写照。 最后这个学期,该如何尽快做好计划,进入学习最佳状态,跨越心理的低谷期?看过刘老师点评和建议,希望有类似困惑的学子能获得启发。 讲述 阿雄(高三学生) 我有时懒散得什么都不想做 过完寒假,开学也已经一周了。不知为什么,想到离最后“决战”的时刻也就百余天,心情就变得“亚历山大”。其实在这之前我自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一直都还不错,基本在班级保持在前15名,在年段也一直保持在中等偏上水平。 仿佛只是在抬头和低头的瞬间,时间就悄悄地划过,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这高三其实就没有多少个星期了,我在突然之间便有些茫然起来。 我发现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在重复同样的一个调子:每天挣扎着起床,胡乱地整理下,急急忙忙地赶到教室,气都没喘完,又开始听听力了,听完了,又接着上课……一节课接着一节课,没完没了地上着。 每天面对如山的作业,固定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我觉得倦了,乏了。早上,我变得不想早早起床,能赖一分钟就一分钟,实在是太困了;上课,我也很难做到全神贯注了,偶尔也会开开小差,打打瞌睡。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提神,让大脑保持清醒;晚上,回到家里,本想好好再努力一把,可有时懒散得什么都不想做,只有摁手机。有时玩起三国杀“刹不住车”,自制力变成了零。 有时我还觉得很不公平,有些同学看着学习漫不经心,没有什么压力,可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是那么的好,而我自己努力用功,可在学习上却收效甚微,很悲剧。有无数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心情,如同一堆杂草,有些苍凉,有些落寞。我体验不到“强大的内心”和“燃烧的激情”。 有人说“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我知道这场高考对我来说是多么的意义重大,用不着“拼爹”、“拼富”、“拼权”、“拼势”,就看你的成绩是否优异。可是,我不知道,接下去,我该如何来规划自己,超越自己,坚持不懈,并用什么来支撑自己顺利度过高考前这一段时间,走过心理低谷期? 点评 刘教师 高三孩子常见的焦虑心理 阿雄的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焦虑。焦虑是这个阶段孩子常有的心理状况。如果没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与生活状况,只需做些自我调整。焦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成绩目标不具体,复习方向不明确。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我们主张“跟着老师走”,复习的节奏、要点、题型的把控方面,以老师为主,高三下阶段,要以自主复习为主,如果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自然会产生焦虑。 那么如何进行自主复习呢? 首先要确定成绩目标,不少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两所理想大学,但是,常常担心达不到目标,心理总忐忑,目标没给他带来活力,却带来了焦虑。这里所说的是成绩目标,即你预备考几分,然后具体到每个学科考几分,细化到每个题目得几分。 比如,你的语文成绩目标是120分,那么默写、文言文、诗歌鉴赏、名著、经典、论述类文本阅读、自选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时文评论、作文每个题你计划得几分,在历次的考试中,你得过几分,缺漏在哪里,有无得分的空间,如果有得分的空间,那就是你这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查找得分空间的知识缺漏 当你明白了自己缺什么,你就应该知道“读”什么。在省质检前,是一个最佳的“补缺”阶段,这个“补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弥补“短腿”学科,“短腿”学科的补救,应是更早就开始的。这个阶段主要补的是学科中还有得分空间的知识的“缺”,答题方法的“缺”。 怎么补缺呢?首先将几份规范试卷做横向成绩跟踪,查找与目标分数有距离的题,然后将涉及的知识系统再做一个复习,它包含知识的积累性复习与答题的分析性复习。有些试题命题角度较广,变化较大。不同的类型,答题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不是一种解读思路就可以解读所有的题,要对题目做辨析,思考其答案构成。 比如“简析某一诗句”与“赏析某一诗句”答案的构成就有差异,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归纳其答案构成规律,并在以后的答题实践中不断验证。这个训练在高三上不适宜,因为缺乏量的积累,在省质检后,又有些迟,因为有些学生如果原先有一套自己的学习系统,但不适宜答题规律,尤其是快速阅卷的答案构成,他们是需要经历一段“破旧立新”的过程的。 弄清失分的主要原因何在 学生对于失分多的题,要分清是知识的缺漏,还是答题方法的问题。比如名著题,不少学生已做了第一轮的分析,已掌握了些基本内容,但必然还有些遗漏,比如 “上方谷司马懿受困,几被烧死,后脱险。脱险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重点,选项中写成“司马懿父子从火海中突出重围”显然是错的,但还有些学生没有判断出这个错误。这就表明这个知识你是有缺漏的。 而有些题学生是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内容,但答题时却遗漏了不少。这就是答题方法上出了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是认真解题。很多学生写得满满当当,得分却甚少。这在文科考试很常见,围绕题目所问,想好了答题要点再作答。 比如上学期末市质检,“简述聂赫留朵夫通过各种努力,使玛丝洛娃的苦役得到改判”这个题,大部分学生只得1-2分,很多学生看完答案,都惊叹说,这些内容我都知道,但为什么没写进去呢?就是缺乏解题。养成对题型特点的解读与答题要点的思考习惯,这才不会让你懂的题目没能得分。 相信还有很多学生成绩不稳定,比如经典题,有时得满分,有时得零分。这种情况学生一定要找出得失的原因,是考偏、考难了,还是自己还有遗漏的知识,抑或是答题方向出问题了,无论得失,经验与教训一样可贵,一定要好好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高三复习过程中,你会有疲惫感,有时也会读不下去。这个时候支撑你继续往下走的动力是 “我的人生如果要站起来,这个时候就一定不能倒下去。”
12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从心理角度再看计算马虎
sdhdzx95 2012-2-8 20:37
一、感知水平较低 1、听觉范围小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感觉水平发展很快,根据材料研究,10岁儿童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是6岁儿童的3.7倍。但是,有的孩子由于听觉发展速度较慢而影响了学习。   我在班里进行听算练习时,发现有个学生总跟不上练习的速度。别的学生能把象4.5÷0.5这样的题一次记下来,可他要听两遍或三遍,往往是记下题目却没有时间算出结果。我曾对他的听觉做过测试,让他和班里另一名同学一起听一串无意义的数字。那个学生一次可以记下7~8个数字,而他一次只能记下5个,听觉记忆水平低了20%~30%。所以,在听算练习中他跟不上老师的读题速度,有时表现急噪,有时沮丧,有时干脆就不写了。逐渐的他对口算、听算及计算题失去了信心,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到计算能力的发展。 2、知觉笼统,不精细   儿童知觉事物先是笼统的整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觉水平也不断提高。一般三、四年级小学生就能比较精确地知觉事物了。可是有的学生知觉水平不如同年龄的孩子,他们在计算中经常抄错数,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我没看清楚。”但通过分析,发现抄错的大多是结构相近的数,如6和9、52和25等。主要是这些学生的知觉水平只停留在一个粗略的整体上,不善与深入全面的分析,找不到相似数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所以才容易把这些数字混在一起,分辨不清。对这些学生我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边读题边抄;随写随回头检查。还在平时多进行对比练习,设计几组计算题(如25×4和24×5、6.71÷67.1、67.1÷6.71和67.1÷67.1等)帮助区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3、空间知觉较差   我在分析学生的竖式计算时,发现有的学生总是不能将数位对齐。经常出现十位上数字与百位上数字相加或相减;除法中,商没有与被除数数位对起而漏除一位;多位数乘法中的进位数字书写过大与其他数位上的数字混在一起,无法分辩而造成计算错误。这些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方位和距离感比较差,在书写时,数字的位置,数字之间的距离及数字的大小处理不好。这些空间知觉水平发展较低的学生也会在几何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中出现障碍。 二、注意不稳定  在数学计算中不仅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还要求他们要保持下来。可是有的学生注意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或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如,在竖式计算中,有的学生常忘记进位、借位,这是由于受到了下一步计算过程的干扰,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注意的保持与儿童的兴趣、健康、情绪及对作业的理解程度有关。我曾对班里一次每人10道计算题的作业进行分析,发现第一道题的错误几乎为0,而最后两道计算题的错误约是12.1%。由此可见,学生在完成一件任务时,如果时间过长,感到疲劳,就会产生急噪情绪,分散注意力,影响完成的质量。还发现,学生做简单的两三步式题的正确要比分数、小数四则混合式题高出许多。看来,完成一项计算任务,如果结构较复杂,过程繁琐,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保持稳定,也就影响了计算的效果。 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   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数学基础并不薄弱,做起题来速度很快,但计算经常出错。我们认为,学生的这种草率、不踏实的行为正式他们意志不坚强的一种表现。他们解决问题采取的方式和执行措施容易受到外界和自己情绪的影响,所以,往往不能看到问题的全面,不能认识问题的本质。他们误认为做题越快,越能表现自己熟练,只求速度而不求质量。为自己能在全班第一或前几名写完作业而感到自豪,但写完后从不进行自查。一旦遇到错题就解释为“我马虎了”,“我没注意”,“我下次不会错了”。他们在做较简单的计算题时表现得信心百倍,但处理问题草率,缺乏耐心。当他们遇到结构复杂,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有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出错总想看看别人的答案,逐渐的他们的情绪烦躁,不愿再继续做下去,有的学生还胡乱写上一个数交差了事。像这样的学生,老师如果不了解情况,误认为他们是不想好好做题,是存心捣乱而批评他们,会使他们更加害怕困难,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出现那种叛逆性的学生。   计算出现错误,不能笼统说成是“马虎”。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原因,做针对性的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方。否则,一味的加重负担,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阻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魏书生班级管理日记选
热度 2 sdhdzx7 2012-2-7 13:59
魏书生班级管理日记选:知人育人 1.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 2. 彼地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此地的学生;昔日的措施原封不动地搬来教今日的学生,也有可能碰壁。 3. 育苗、养花、治病者的对象都不像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那样富于变化,难于认议。教师治的是心病,心病是个难于诊断和认识的病,而要治好心病,第一步当然是要认识心,知道心,即育人先知心。 4. 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学生不像透明玻璃瓶装的蒸馏水,一看就透。一看就透的情况是有的,但不多,更多的是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包裹的人。 5. 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 6. 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7. 自信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取,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加退,以至不可救药。 8. 自信,自卑,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如何扶正祛误。应该启发学生经常浇灌、莳弄自信的心理,使之苗壮成长。 9. 教师让学生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自豪感。这种幸福感就能成为学生继续做同类事情的动力源泉。 10. 教师疏导的责任是很大的。学生的思想航船既可导向河汊搁浅,也能导入大海乘风破浪。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要引导学生去干这样,去干那样。趋利避害,乐以忘忧,流连于美好、广阔的精神境界而忘返狭隘自私的小圈子。 11. 教师不仅要从外部输入一些观念让学生接受,而且要善于借助学生美好的心灵基础,从那里面挖掘出美好理想的种子,利用他已有的心理土壤加以培育。这样植根于学生原有心理基础的理想,才易于成长。 12. 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中去观察,多想学生的难处,引导学生看到自己脑子里的方方面面。切忌把一位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只有一种思想的整体,也不允许学生把自己看成一个整体。要想方设法打碎这个真善美、假丑恶混杂而结合成的整体,然后重新排列组合。 13. 弃恶扬善决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对面的上级领导,而是立在学生脑子里扶助上进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 14. 更深刻意义上的教师,就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个性、欲望、素质的教师。 15.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不是一件难事。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越烧越旺。这就需要在学生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筑起桥梁。 16. 初中学生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特点是意志比较薄弱,普通中学的中下等学生尤为明显。 意志薄弱是学生目前学习的大敌,也是将来工作的大敌,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克服。 17. 许多中国家长对子女是重养不重教。以前是大家纷纷比赛着看谁养得多,即所谓多子多福,至于孩子如何教育气则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情。 有的重养又重教的家长,也都重家庭教育,但很少有人想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拼命想教育自家的子女成龙,高人一头,为此舍得花大本钱,而社会稍微一重视教育,一提高教师的位置,他们就老大的不痛快。 也有的家长重视学校教育,但只重视子女的脑子里装了多少对付考试的知识,很少想到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 18. 教育理论告诉人们,学生,包括成年人在内,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每位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其,头脑中真善美与假丑恶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 19. 利用学生脑子里上进的火花去推动他大脑机器的运转,是一种节约能源的好办法。 20. 一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脸,而应当是学生的心灵,应当看到他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他心灵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 21. 懒学生,爱拖拉的学生,也有不懒、不拖拉的时侯。不信,看看在考场上,他们不也很勤奋、很会抓紧时间吗? 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和考试基本相同的条件,使懒学生勤奋起来。 22. 使学生感到幸福,也应使用两种方法:一方面多让学生吃苦,使他们从吃苦中感受到休息娱乐的甜,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生活、学习过程的甜。另一方面,给学生的休息、娱乐以及多方面的兴趣以适当的位置,适当的安排,使其感受到幸福。对目前的学生,更多强调的还应是前者。 23. 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管教,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 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面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不要期望过高,期望过高,既不利于教师树立教育的信心,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改过的信心。 24. 学生做错了事,请学生写清过程,请学生写清心理中两个自我争论经过,比起只是批评,只是由老师告诉他们别这样那样做好得多。 25. 指导学生少注意结果,多分析过程;指导学生少计算名次,多用力气缩小和第一名的分数差距,这样就容易静下心来,一点点的多干实事。 26. 使人感到甜,有的用加糖法,有的用吃苦法。单用加糖法不行,甜过了份,常在甜中,就不以甜为甜了。总吃苦也不行,必要的时侯也应该适当加一点糖。 27. 使人感到轻松,有的用延长休息法,有的用劳动法。两者适当结合,人才会感到轻松。 28. 适当地让好学生挨批评和使差学生受表扬同样重要,但实际生活中这两者常常做不到。于是有的好学生常弱不禁风,不能批评,不能失败,不能不如人,不能受挫折。真的遇到失败、挫折、批评、打击,立即感觉人生一片昏暗,情绪极端低沉,或则玩世不恭,或则痛不欲生。 差学生呢?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于是自卑、自弃,也有的因批评听得太多,产生了抗批评的能力?拼命地维护自己的短处。 褒贬于人如同松弘于人,动静予人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 29. 教师要理解学生、顺应学生,最后要有能力改变学生。最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欲望。 理解、顺应是手段,改变才是目的。 30. 不要把人理想化,不要把自己理想化,不要掩饰自己的弱点,不要在表扬学生时把他说得十全十美。 31. 内疚久了,有的也就不内疚了。为什么?因为上进心麻木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使学生每一分钟都有实事可做,是在治疗其精神麻木,点燃其上进之火,进而是给其以心理上的轻松、愉快。 32. 教师与学生同为一个系统之下的两个要素。为使整体的功能大于两个单体功能之和,我认为教师的思想、心灵、认识都要向学生开放。要努力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和教师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成为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33. 教师向学生交心是很重要的,交心之后就不是 * 一个人的力气去教书,而是实实在在地 * 几十个人的力气把语文教学搞好。学生愿意为自己的目标负责,愿意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战胜自己,扩大自己真、善、美的阵地。 34. 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组合方式,每个大脑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世界是丰富多彩、相互关联的。这样看问题,就会觉得,只灌知识,不及其余,就不仅是偏差,而且是荒谬了。 35. 大凡一个很淘气的中学生,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内心良知与邪恶的斗争,才具有了今日之现状的。这样决定了他们的转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几朝几夕的事。 36. 有的人善于掀动人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善良向上的光明真诚的激流。即使有很多毛病的人,心理阴暗的人,比较凶恶的人,也总是不由自主地被他感染,不由自主地萌集生出否定自己错误、否定自己不良行为的愿望。 另有一类人总善于挑动人们心灵深处最阴暗、最丑恶、最虚伪的沉渣。甚至许多磊落、善良、真诚的人,和这种人一接触,便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些坏念头。 37. 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既平易近人,又使人畏惧。 38. 不要以为今天强调过的东西,学生今后就记住了,永远执行了。不是的,人无论有多么好的习惯,如果失去了约束和自我约束,还是可能变坏。如同飞驶的列车,无论有多么大的惯性,只要蒸汽机或内燃机停止,不再工作,列车总要停下来的。 39. 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听不愿听。 40. 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要做自己生命航船随主人,光有认识,光有热烈的感情还不够,还必须把这认识和感情变成一点一滴的行动。而要使德、智、体、美、劳等诸项学习活动统一于一个科学的时间常数之内,就必须让学生具有制订自我教育计划的能力。 41. 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放纵、自我原谅的痛苦,也能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 42. 初中学生喜欢探求自我,认识自我,经过引导能够具备一定的自我监督、约束的能力,但年龄决定了他们自我放纵的现象还是很多的。 43. 广阔的生活现实,映现在不同质量的思想的荧光屏上,歪曲变形的有之,模糊不清的有之,支离破碎的有之,清晰真切的亦有之。 对人生的不同反映,决定于不同的人生观,或苦闷,或彷徨,或开朗,或旷达。 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把世间万物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就能使自己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迎接困难,永远带着乐观的情绪奔向明天。 44. 不能奢望在学生荒芜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淌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地坚持下去,学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 45. 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侯,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受益无穷。 46.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人心灵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着。没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任凭这种斗争呈自然状态发展,任凭生命之舟随波逐流。 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则能够用自己的意志,调动心灵中真、善、美的力量,有意识地去战胜假、恶、丑,使自己生命之舟沿着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航线航行。 47.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48. 如果人们把胡思乱想的时间拿来写日记,没有话写,就把胡思乱想的内容洒在纸上,那么我想,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自己心理的保健医生,就会成为一个自新的强者,就会从那流淌在纸上的横七竖八的思绪中理出一个规律来。逐渐地,乱的越来越少,系统的越来越多,无效的思维也会被束缚住。 49. 榜样、楷模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尽管人们努力一辈子也不可能达不到榜样、楷模的高度,但人却不可以没有这种需要。
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期末考试不仅考的是知识,更是心理素质的检测。
热度 1 sdhdzx45 2012-1-9 14:25
期末考试不仅考的是知识,更是心理素质的检测。
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3 15:08 , Processed in 0.0143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