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课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新ces学习方法-------通
sdhdzx56 2013-6-20 16:27
一、关于“通” 1、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应该是科学性、目的性、程序性、实践性“四性统一”。 2、CES学习法的宗旨与目标是什么? 宗旨是“学会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 3、为什么说基础知识管一辈子? 首先表现在学习上,基础知识是某一门学科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不熟练掌握,就难以掌握更高深的内容;其次,只有掌握了一门知识的基础知识后,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问题时,应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不但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有时还会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 4、中小学学习阶段为什么不能偏科? (1)中小学的各门课程,都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论缺少哪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你的发展。现代冶学专家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大厦要建立在坚实广阔的基础之上,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就是大厦的两块巨大的基石,缺一不可”。 (2)学好文理各科,并不等于对各门功课都平均花力气。如果你对某个学科特别感兴趣,并立志向这个方向发展,在不影响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多花些时间阅读与这门功课有关的书籍,使自己学得更深更专,这对形成个人独特的知识结构也是十分有益的。 5、课本为什么要精读? (1)我们所用的每一种正规课本,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它们都是经过国内最具权威的专家反复推敲,精心编写成的。这些课本遵循基础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编进了各个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且严格地按照各科基础知识的规律谋篇布局,自成结构和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课本中的课文、公式、定律、例题、解题思路乃至每章节的陈述,都是经过严格审定的,并被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不可怀疑的,它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基本轮廓和框架。 (2)对于课本上的中小学基础知识,我们应该把它们搞得熟熟的,有时甚至应该熟到一字不差的程度。 6、很多中学生为什么不愿“预习”? (1)错误观念作怪。“反正老师要讲,又何必多此一举”。(小学生惰性思维) (2)对预习的好处认识不足。预习有六大好处:一是能扫除听课中的障碍;二是能提高自学能力;三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四是有利于扭转学习的被动局面;五是有利于筑固所学知识;六是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3)不知道对各科怎么个预习法。预习会占用很多时间,各科全面铺开不现实,毕竟不是大学教育,更不是自学考试。预习过细有时会觉得老师上课没有新鲜感。不妨先选择自己最感困难的一两门学科进行重点预习,等取得经验后,再逐渐展开。具体方法是A粗读,B细读(“ABCD”批注法)C在“三栏笔记”第一栏记下三类问题:一是下节课要讲哪些内容,(重点)在哪里?二是哪些是新知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是什么?(要点)三是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难点与疑点),需要听课时特别加以注意。D试着做几道题,看看自己预习的效果如何。 7、课堂笔记该记些什么? 在“三栏笔记”第二栏记(1)记老师补充分的新内容。课本有的课堂笔记就可以不记,对老师超出课本范畴补充的新内容要记。(2)记老师反复提醒要注意之处。(3)记解决自己的疑点、难点之处。(4)记老师的解题(讲解)思路。会记才能省下更多时间思考,才能主动跟上老师的思路,“天才就是不断地注意”。 8、课前准备的内容是什么? (1)生理上的准备:保持精力充沛,头脑清醒。(2)心理上的准备:调整不良情绪至稳定(可静坐)准备好听课的问题(象记者采访准备一样)(3)知识准备:课前预习。(4)学习工具的准备。课间不宜做的两件事,一是不宜做作业;二是不宜激烈运动或争论。
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
热度 1 shenyang336 2012-4-17 12:01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 平等中的首席 ”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概括起来为: 1 、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 1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 2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 3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4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 5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 6 )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 、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 1 )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2 )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 3 )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 4 )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部应付考试的工具。 ( 5 )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 3 、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课程改革中,就要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教师: ( 1 )建立起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努力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 ( 2 )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建立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首先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4 、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师一旦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由于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且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基于这种现状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需要怎样去做呢? ( 1 )教师要 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 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具备教材开发能力。 ( 2 )教师要 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不同层次的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采取有效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快的发展。 ( 3 )教师要 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如果仅仅是教那么几本教材,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让学生有更快发展的,那些优秀教师都要自己去开发一部分教材,以此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锻炼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 4 )教师要 培养课程评价能力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教材的开发,是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作基础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5 、教师将由墨守成规的执行者变为教学创新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无法摆脱一些固定教学模式的束缚,结果是教师成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陈腐观念和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还是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难以出现师生都很愉悦的教学情境。而课程改革以后,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与教学观念的变化而创新我们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了。 教师的创新要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 1 )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 2 )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会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 3 )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创新。 6 、教师将由知识的保管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一名想开创出教育教学新领域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要想成为科研型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 1 )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去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学生尽快成长的规律,寻找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的规律。 ( 2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的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经常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澳大利亚有一个曾经教了 30 年物理的中学教师说过:“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 10 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 10 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 10 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物理教师的话是他实践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就是他不断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智慧结晶。 ( 3 )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按教学进程进程可以把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仔细斟酌一个问题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老师的意思,这种对提问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学前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树立反思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永不满足的意识,不断唤醒自己的内驱力,这样才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 4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现问题后努力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前进动力,这样问题就会成为你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会促使你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拥有更多的研究硕果。 ( 5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仅仅做到以上几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一名善于总结经验的“有心人”。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你的教学生涯中都会积累下若干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关键是你会是否把它们整理了出来,你是否把它作为自己资源库里的宝贵资源了,如果还没有,请你马上行动。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做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做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知心朋友。 总之,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同时有助于我们努力地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比较研究
热度 3 sdhdzx159 2012-2-27 21:47
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是与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不断进步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当代世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我们研制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地理课程的基础。为此,我们收集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八个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为国家课程标准,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为省或州的课程标准。大部分课程标准是近两年制定和修改的最新文件。通过对这些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对比,我们发现,虽然由于国情不同,上述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仍然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比较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在实现这一理念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不以严密的地理科学体系为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的培养、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条件等,成为这些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 国际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是人们的教育理念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由于各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教育目标的认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多有不同,学校现有物质条件、管理理念等也多不同,所以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也各有特色。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吸收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先进之处,将我国的文化精华、社会需求和实施的可能性融于其中,才可能产生出代表先进地理教育理念的中国中学地理课程。 第一部分 各国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概况 中学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地理课程的作用的认识和对学生心理发展与地理学习之间关系的认识。比较国家中独立开设的地理课程大多有课程多样化、开课年限长、课时较多的特点。   一、地理课程在各自国家中学课程中的位置各有不同 地理课程在这些国家中学课程中的位置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初中和高中均单独开设地理课,另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属于第一种情况,澳大利亚、日本属于地二种情况。有的国家情况比较复杂,例如,美国初中阶段即有单独开设地理课的,也有开设综合课的。地理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初中地理多为必修课,高中除地理必修课外,多开设各种各样的地理选修课。 也有的国家将“虚”的学习领域与“实”的课程结合起来表明各个科目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地理课程在这些国家课程中的位置。一种是初中开设包含地理内容的社会和科学等综合课,高中单独开设地理课。例如,1994年,澳大利亚将所有课程分为6个学习领域:英文、数学、科学和技术、社会和环境、体育、造型艺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地理科的学习内容分别被纳入社会和环境科、科学和技术科之中。 地理课程在每个年级或每个阶段设课时,具体课的名称也多种多样。除了“地理”外,还有诸如“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基础”、“大陆和大洋地理”、“世界经济和社会地理”等,“天文学”、“地质学”等课程一般也放在广义的地理课程中考虑。至于地理课本的名称就更是不同。下面是一些国家或州(省)中学课程设置的情况: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宪法规定,教育行政管理权限属于各州政府。各州之间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差异很大,但中小学学制基本一致。幼稚园到6年级为小学,7-10年级为初中,11-12年级为高中。 为便于考核,各州又将年级组合成学习阶段或学习水平.例如,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小学分 6 个学段。幼稚园到 2 年级为学习阶段 1 ,3~4年级为学习阶段2,5~6年级为学习阶段3,7~8年级为学习阶段4,9~10年级为学习阶段5,11~12年级为学习阶段6。   德国: 德国义务教育为 12 年, 6 周岁入学到 18 岁。其中小学一般为 4 年(有的州为 6 年)。 5 年级开始为中学阶段。德国的中学主要有四种: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学校。下表是这四种主要中学的课程设置: 法国: 法国普通教育的学制是五、四、三制。义务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共十年。 法国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两类。两类学校在初中阶段是重合的,高中后才分流。 法国的初中学制四年,依此为六、五、四、三年级。根据 1992 年秋季以后的课程表来看,初中设九门基础课:法语、数学、第一外语、历史 / 地理、公民教育、物理 / 化学、技术学(或手工与技术教育)、生命 / 地球科学、艺术教育、体育运动。地理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仅次于法语、数学、外语和体育。学生初中毕业后,参加三项书面考核。考核科目为法语、数学和史地。 从一年级(高二)开始实行分流制,分普通教育类和技术教育类。其中普通教育类分三种:文学、经济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加拿大: 加拿大与美国一样,实行联邦制,各州和学校学制、课程计划等均不相同。各省教育部一般通过《课程设置要求》、《中学毕业的必要学分》等有关文件向各中学下达一个最低的课程标准,或向中学提供几套可供选择的教材,由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课程体系和选定教材。 高中阶段:一般为 2 年(十一至十二年级)或 3 年(十至十二年级),多独立设校。一般省区都规定了学生高中毕业学习课程和获取学分的最低要求。例如,魁北克省的中学是五年一贯制(见表,每学分一般为 25 课时)。安大略省高中为四年制,即九至少十二年级,总学分要求是 30 分,其中加拿大地理是 1 学分,社会科学 1 学分。 美国: 美国中等学校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中学有四年制和六年制两种学制。四年制中学又分作普通中学、职业技术中学和特殊中学等类型。六年制中学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阶段。 美国中学有综合课程设置的传统。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包含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生态学等课程内容。中学社会学科课程包含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内容。每门综合课程包含的次一级课目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时因地而异。综合课程的修学年限也因时因地而异。 80 年代美国规定,取得高中毕业文凭的最低限度基础课程为“五项新基础课程”,即英语课程、社会学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数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地理课目包含在社会学科课程中,此外,自然科学课程中也有地球科学课目。 90 年代美国政府规定国家五项核心课程,即英语课程、数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地理课程和历史课程。此外,美国中学近年所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和空间教育等课程中也包含有地理课目的内容。 二、各国都比较重视地理教育,地理课程开课年限长、课时较多 尽管各国的课程设置不同,但普遍比较重视地理教育。具体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在宏观设计上,将地理课作为国家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或基础课程之一。例如,历来重视学校地理教育的英国,在 80 年代后期制定的 “ 国家课程( National Curriculum ) ” 中,地理被列为 7 门基础课程之一。 90 年代,美国政府规定了国家五项核心课程,地理被列为五项核心课程之一(其它四项是英语课程、数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和历史课程)。 二是在地理课程的开课年限和课时分配时给予比较充分的保证。此次比较的 8 个国家,大多数开课年限和课时均多于我国。开课年限长表现在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连续开设地理课,或从初中第一年到高中第三年均开设地理课。八个国家地理课开课年限和课时数的情况大致如下: 德国从 5 年级(中学第一年)到 10 年级每周都有 1 —— 2 节地理课。 日本把初中地理、历史和公民共同组成社会科,为必修课。第 1 、 2 、 3 学年的授课时数分别为 105 、 105 和 85 学时,占学年授课总时数的 10.7% 、 10.7% 和 8.7% 。高中地理为选修课,包括地理 A 和地理 B ,学年授课时数分别为 70 和 140 学时。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学生进入学习阶段 4 ( 7 ~ 8 年级),开始正式学习地理科目,必修课为 100 学时;学习阶段 5 ( 9 ~ 10 年级)的地理必修课时为 100 学时。在 4 和 5 学习阶段,还有地理选修课(规定至少选择两个专题学习)。学习阶段 6 ( 11 ~ 12 年级),分为预备课程和高级证书课程,课时分别为 120 学时。 英国规定所有公立学校 5 ~ 14 岁的儿童都必须学习地理课程,课时占中小学所有总课时的 10% ,另外, 14 ~ 16 岁的儿童可以选修地理课程。 美国中学阶段正式以地理名称设置的课程,一般见于初中一年级,每天 1 课时,每周 5 课时。 法国从初中第一年到高中第三年,每年开设地理课(高中第二、三年为文理班开),总周课时数为 12 。 俄罗斯联邦普通基础教育机构基础教学计划 (2) 中规定的地理课程开设年限 从五年级至十一年级,每周 2 — 6 课时。 加拿大以魁北克省为例,该省开课年限比较少,中学第一年和第三年开设地理课,每学年约 100 课时。 各国和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课时差异较大,但一般周学时都在 10 节左右。而我国中学阶段地理课的总周学时数只有 8 ,低于所比较的国家。建议适当增加地理课时数。 三、地理课程设置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 所比较的国家中,大多有根据地区、学校、专业不同设置的地理课程,例如,法国除了为一般学生(文理专业)设置的地理课程外,还分别为高中的旅游方向、音乐舞蹈方向、科技方向等学生设置了专门的地理课程。 我国除了个别地区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外,大多为统一的课程标准。建议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中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方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转)
sdhdzx71 2012-2-21 16:38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 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 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 激发 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 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高学生的 思想 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 诸方面 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 体会 、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 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 思想 道德和 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增强 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步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 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 写字姿势要正确 ,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原10条,现7条,更紧凑)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 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改“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像, 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原10条,现9条)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 使用冒号、引号 等标点符号 。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原8条,现6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 养成 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 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删: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原4条,现3条)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识字、写字中的目标,调整)(原4条,现5条)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调整,原第8条) 3.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略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科书(原称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 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 教科书 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教科书 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 教科书 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 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调换词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 教科书 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 教科书 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化, 应该 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 教科书 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 教科书 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 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 (增) (原9条,现10条)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增)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原: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 钻研教材,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 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教科书编者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 ,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 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四、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实施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五)具体建议: 1.识字与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2.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写作 写作评价 综合考察 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表达是否得体恰当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 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 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
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学会倾听
热度 9 sdhdzx9 2012-2-18 08:56
随着新课程如火如荼地展开,课堂上少了沉闷多了活跃,少了压抑多了自由 …… 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的热闹是否是构建在“有效倾听”的基础上呢? 案例: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感慨: 师1:开学两个月了,真的累死了,这帮学生怎么会这样,上课根本不听你讲。 师2:一个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不出两秒,下面就“我”声一片,即使刚才那位学生想回答了,也根本听不见。 师3:叫得最响的学生,往往站起来什么都不会说,即使说也是吞吞吐吐,待会做作业时一点都不会。 师4:最头痛的就是你讲了,他不听,真是拿他们没有办法? …… 反思 : 虽然老师们生气、着急和抱怨着,但不知道该怎样解决,因为很多人对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当学生进入学校时,认为他们只要智力正常就是都能倾听的,认为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许多教师就想当然地确认了学生都会听课,混淆了能听和会听。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还没学会如何听课,老师的讲课早已开始了。二是课堂上老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表扬,作业完成得好要鼓励,但往往忽视了学生是否倾听别人的发言了,学生倾听的要求很少。 从上面的案例很清晰的看到倾听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反思如果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生的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倾听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一旦没有养成好习惯,到了高年级要纠正就比较困难了。可见,倾听很重要的,倾听的能力和习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有意识的培养。 策略: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 是一门艺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尊重。 “倾听”词典上注解为细心地听取。由此看来,它并不是一般的听,而应是很用心的、很投入的,至少它表明了听时的态度,是当事人之间的交流。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学生的倾听: 1 、规范要求,教学生倾听 首先要教学生听的动作,“眼睛看,耳朵听,脑袋想”。在老师讲课或有同学发言时,眼睛紧盯发言人的嘴,耳朵仔细听清发言人的说话内容,还要边听边动脑思考发言人所传达的思维任务。其次要教学生如何才是正确的“听”。当听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 、身正为范,教学生倾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的 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总而言之, 有效倾听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 培养学 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有了我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原则,有效倾听的回归必将指日可待。
494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幼儿园孩子应不应该上学前班
热度 6 shenyangjyj158 2012-2-9 21:15
特别不理解有的家长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学前班,让孩子每天无休止的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 。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是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只有沉默。 到底孩子应不应该上学前班呢,把我弄得都有些茫然了......
451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新课程下中学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sdhdzx225 2012-2-7 16:13
摘要: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将长期以来的“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已经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使用各种新的教材。可是不少教师却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表现在 : 一、用应试教育的旧思维、旧观念、旧方法观念来教素质教育的教材,二、知识结构陈旧,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四、视觉单一狭隘,五、沿用旧的思维方式。这些情况不能适应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新型化。 一、观念必须更新 ( 一 ) 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 ! 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 ( 二 ) 关于语文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理念是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必须具有新型的知识结构 ( 一 ) 全面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英国的英语 ( 即语文 ) 教育思想就强调了其“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 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如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这些巫待改变。 ( 二 ) 开放的知识结构。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 三 ) 反思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反思,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三、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 一 ) 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 二 ) 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 三 ) 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艺术上独到之处。 ( 四 ) 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妥贴与否,而不迷信盲从。 四、思维要兼容并蓄多视觉 现在使用了新的教材,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学生的各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都应肯定。可是不少教师说 :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岂能多种答案共存,如太阳只能是红的,月亮只能是白的,怎能说太阳是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这就表现出长期以来的单角度思维、直线思维、轨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人们的思维在儒家思想的“道”中运行,在皇权圣旨的方向活动。前几十年,人们的思维在领导人语录的轨道中运行,是单一的。如今这种思维还有遗留。如果思维在多线条、多角度情况下,就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多视觉的目光看,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其颜色是变化的,不相同的。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接着变橙色,中午是银光耀眼的,有云雾时,它或白或灰,在绿窗内看,它是绿色的,在日蚀时又是黑色的……要改变狭隘单一的思维方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兼收并蓄。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和创造。 五、学习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 ( 一 )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如首先要重视横向分析,纵向剖析等分析综合方法。 1. 横向分析法。如《西游记》有 27 路妖魔鬼怪,可分两类 :a 类, 14 路与神佛有关系,又分两种 :a. 神佛所派 ;b. 私欲作怪。其结局皆受神佛庇护而保命。 b 类, 13 路与神佛无关系,其下场是 4 路被收用, 9 路被斩杀。这里边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维认识意义。 2. 纵向剖析法。如日本在“二战”后是战败国,但其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20 年间提高了 5 倍,其原因,不是劳动力增加,而是技术的发展创造。因其重视教育,大量投资,教育经费增加 10 倍,占总预算 20.40 。如此方法甚多,兹不赘述。 ( 二 ) 强化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和联想。应当“精,八极,心游万初”。 ( 陆机 ( 文赋 ) 形象思维是驾着浮想联翩的宇宙飞船去遨游太空的,这是创造的开始。 1. 联想的方式 : ①接近联想,是因时间或空间接近而引起的联想。②类似联想,是因性质形态相似而形成的联想。③对比联想,是因形态、情境完全对立或相反而形成的联想。 2. 想象的方式 : ①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形象化描绘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的过程。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又分三种 :a 推测想象,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现象。 b 融合想象,重新融合成全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c 抒情想象,是借事物抒发自己情怀的想象。 ( 三 ) 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六七十年代只承认逻辑思维即科学思维,研究形象思维等其它各种思维就受到批判。许多人对其它各种思维理解不够,对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而这些思维形式极富创造性,属于创造思维。巫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它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课堂的有效生成来自于精心的准备,教师要将课上得新颖些、生动些,从而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美国学者柯尔拉汉研究提出的一条重要的创造性教学原则,即“重视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有关素养,使自己新型化,使自主应试教育的教书匠变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教育部公布新课程标准
热度 2 sdhdzx50 2012-2-2 19:53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语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却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三四年级会写字减400个   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课标之所以这样修订,或许是因为那几百个字不常用,没必要非让学生会写。”教育专家分析。部分老师则认为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而增加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书法教育强调“软硬兼修”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在新课标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个级别。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按照设计,在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要达到二级标准,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认识600-700个单词等;五级为初中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时候可以独立起草短文、短信,认识1500-1600个单词等。七级为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高中生设定的目标。   新课标指出,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要避免仅仅为满足考试需求而对教材进行取舍。对过去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也不再提倡,要求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营造逼真语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更直观、生动、形象。    解读    重视培养创新意识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课标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经过10年的使用,教育部门发现一些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标,是为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对照新老课标,市教委基教二处处长李奕表示,新课标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老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   比如,以地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新课标还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提倡开展野外、校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而在其他学科的新课标中,也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的教育理念。
个人分类: 地理|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7 16:15 , Processed in 0.0256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