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sdhdzx106 2012-2-25 21:06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比尔·盖茨退学与你无关
热度 7 sdhdzx191 2012-2-23 21:22
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度过大学时光是时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学会为自己负责的考验。今天的大学教育,缺乏一个好的榜样。一位滑稽的美国专栏作家,杜撰了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森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居然有无数的人信以为真,这足以说明,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大学教育都遇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那个杜撰的演讲是这么开头的: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千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一千个行业的一千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一千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   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   “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埃里森在耶鲁究竟讲了什么,反而不重要了。现实造就了一批这样的英雄,这给许多人传递了一种信息:学习并不重要,或者在大学里听课并不重要。   这究竟是大学教育课程设王的失败,还是一种对中学疯狂填鸭生涯的心理矫正,很难说得清楚。一位高校教师说,大学实际上也不宜过多强调课堂学习。因为按照人的心理发育时间,大学四年的这段时间正是培养独立人格的阶段,主动地过多地塞东西,是不能被对方接受的。   但这里显然有一种极大的浪费,它浪费了大学的资源,以及一生中真正的学习时间。等到念大学的人毕业了,他们会发现事实与杜撰的典故正相反,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几乎都是学习狂人,在某个领域里,他们的知识是领先于世人的。今天,每一个现代人,几乎每天都在学习,因为这世界更新得太快,为了更好地工作,或者更好地玩,他们必须学习许多东西。但这种学习,与中学时代的学巧有本质的区别,成人后的学习,没有人再指导你的方向。你所有的选择,都是源于自身的兴趣或者自我强迫,同时,这种学习,也是人生向着美好方面发展的必需养分。   跨入大学之门,几乎就是社会所承认的成人礼,从那一天开始,你的选择代表了你的意愿。初获这种自由,大部分人会选择挥霍一番。于是,那种神奇的解放学习压力的愿望萌生了,而等到学习愿望再次萌生,也许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到这种挥霍带来的空虚和危机感,也许是遇到了感兴趣的内容,也许是树立了某个目标,也许是工作后的需要,但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及选择如何度过大学时期,这都是一个成人的决定。   因此,比尔·盖茨是否退学,与你的选择并无关系。   你的大学是否是名校,与你的选择并无关系。   你所学的专业是否是你喜欢的,与你的选择并无关系。   你的教师是否负责任,你的同学们怎么选择,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你的选择,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他们都不必为此承担责任。而只有你,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成功与挫折。甚至你的父母是否催促你,也与此无关,他们的年纪已经大了,到了快退休的年龄。   这只是大学,人生中特别的经历,它甚至都不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在以后的人生中,你还会面临更多的选择,从而走入不同的门。但别忘了,从现在开始,人生钥匙已经放在你自己的手里。所以,要像一个好的保管员那样慎重、沉稳、认真一些。
309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应试教育统治下我们的孩子所过的非人生活!
热度 1 sdhdzx94 2012-2-23 14:43
传统应试教育为了保证“圣人之言”和“绝对真理”的顺利灌输,它自然不仅要靠“听话人格”的力量,而且还要采取强有力的高压和监控手段。因为它很清楚,仅靠人格的力量还不足以完全让每个人都听话,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其所愿地形成听话的人格的,总会有一些心存不轨的人时不时地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并且这些人还会对其它人形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正因为这样,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控就是必不可少的。由此,传统应试教育便理所当然地对学生实施了一种像神通广大的克格勃一样严密而又全方位的绝对控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哪里,你的所作所为,都难以逃脱它那电脑杀毒软件般的实时监控。 拿考试来说,考试不仅有期末的,还有期中的,更有平时的数不清的小考。事实上,在今天的传统应试教育中,高考的压力在客观上已经被加倍地放大了,并分布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分布到每一个时段和每一个细节,使学生从一进入校门开始,他的整个生活和命运就被牢牢地控制在别人的手心里,就像被掌控在如来佛祖的手心里一样。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了以往只有在高中时期才有的数不清、做不完的模拟试卷,让孩子们一进入学校,便身不由已地陷入紧张激烈的考试竞争之中,就仿佛清晨一觉醒来,便置身于兵临城下、大敌当前的困境中一般。这种油煎火烤一般的学习生活不仅要一直持续下去,而且还会一年甚于一年。这样一来,你不仅在最后的高考中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而且在这之前的十二年中,你每次考试都必须尽自已最大本事去拿高分,最好是门门都拿100分,这样来始终保持绝对靠前的排名,以便留下良好的纪录。所以,对于任何一次考试,你都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可轻举妄动,你在上学中的每一年、每一学期、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考试中都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再拿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来说,不仅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睡觉这样一些事情都有成文和不成文的时间规定,而且你每天在学校里做什么、想什么,回家以后做什么、想什么,都必须在祥尽而周密的计划之中。这种计划不仅足以把你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所有其它时间完全瓜分得一干二净,而且让你连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常常都不够,别说吃饭要草草行事,甚至连睡觉都常常要以分种来计算,以至于一些心疼孩子的父母亲要看着表来计算再过几分钟叫孩子起床更合适,还不用说,有时候可能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要说放假休息,那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只要一放假,作业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再加上那些让人不得不报的名目繁多的所谓“兴趣班”,搞得孩子常常比平时更忙乱。其实,所谓的“兴趣班”,对大部分孩子而言并无什么兴趣,只是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报罢了,美其名曰“兴趣班”,这简直就相当于把“妓女”直接叫成“淑女”。 既然搞得你连规定的正经事情可能都忙不完,哪里还敢乱说乱动呢?要是你胆敢那样,则惩治和责罚随时都可能不期而至,如暴雨般无情而又密集地落在你头上。难道说你想试试吗?难道你活得不耐烦了吗?我想,只要是一个心理还算正常的孩子,他一想起这些,恐怕就得汗毛倒竖,还不要说有胆量去有意尝试一下了。传统教育就是要让他整天都处于这种急促无措、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状态之中,看他还敢不听话吗?看他还有功夫去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吗? 不仅如此,传统教育为了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活动,还把家长也拉入监控学生的行列,因为它深知,在我们国家里,家长不仅个个都望子成龙,而且他们在处置自已的孩子方面有着教师所无法具备的优越性和特权,因而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于是,传统教育便不失时机地把家长的荣誉和学生的成绩完全捆绑在一起,使得家长俨然成了一个专职的课外辅导员,不仅要检查作业、批改考卷、签名打分、听写背诵、讲解答疑之外,还要时刻想着自修教育学,要成为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更要像密探一样随时跟踪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天天都要像老和尚念经一般喋喋不休地告诫孩子:一定要玩命地学习,除了学习之外,其它一切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对生命的徒然浪费,因此,你不仅不能有一丝一毫想玩的念头,而且要满脑子都想着自已和每一个其他孩子的排名次序,并时时刻刻想着怎样改变这种次序,你必须始终坚信自已是超人,甚至是超人中的超人,进而坚信这种改变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因为赏识教育家们说了,父母实施成功教育的秘诀就在于无条件地、绝对地赏识自已的孩子,因而他要时不时地通过眼神、表情、语言或动作来不停地暗示或提醒自已的孩子,你绝对是当今世上所有孩子中最好的、最优秀的,你就是天底下无人可比的天使、龙种、活宝,简直就是从王母娘娘或圣母玛丽亚的肚子里生出来的,所以,你绝非凡夫俗子,你理所应当、而且必须超过一切人,进而得到你周围所有人的仰视和赏识,你绝不能容忍别的孩子排名在自已之前。尽自已一切努力、不惜一切代价地提高自已的排名,直至最终拿到梦寐以求的第一,这就是你的天职,也是你全部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则,一旦你的排名下降了,而且长时间不能恢复并超越往日的水平,那也就意味着你活着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还不如去死了好。那时候,父母的脸也许就没那么好看了,性子可能也没那么温和了,或许霎时间就会变得如凶神恶煞一般,就像川剧变脸那样快得让人难以置信,继而严厉的训斥、恶毒的咒骂甚至武力的痛打便会像可怕的沙尘暴一样扑面而来,就算你有李小龙的武功也照样躲闪不及,其结果自然是弄得孩子羞愧难当,痛哭流涕,甚至满地打滚,鬼哭狼嚎。在相当一些国人看来,父母侮骂和责打自已的孩子就像江南水乡的妇女用木棒锤打自已所洗的衣服一样自然而然,理所应当。这种法西斯式的教育对孩子内心的伤害以及对亲情的毁灭简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传统教育不仅要拉上家长,更要拉上全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把玩命学习的理念浸入到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甚至每一个分子、原子乃至电子,好让整个社会都顺从应试的狂潮。电视上是一遍又一遍的智慧药物、神奇学习术、万能电子学习机的广告;书店里是堆积如山、花样百出的辅导材料、模拟考卷、应试葵花宝典、高科技玩命学习明器、暗器,更有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北京男女孩、南京女男孩等等无数金童玉女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的惊心动魄的学习和应考传奇经历,以及他们那如同灵魂升天一般不停地自我超越的奇幻体验;大街上、校门口更有高考状元、榜眼、探花及紧随其后的一串排在若干名之内的成功学生的大幅写真彩照,仿佛只有成为他们一样的人,那才有权力、有必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快乐活着,而其他人简直就像犯了弥天大罪,只有天天低头挨骂、深刻反省、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的份了。这一切的一切联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无形的巨网,让所有的孩子都插翅难逃。 传统应试教育正是通过这样一种非人的极端方式,来实现它对学生铁一般的绝对控制,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它那绝对训服的理想。只要你一旦置身于它那恐怖无比而又力大无穷的魔掌之中,就仿佛被钉在了钢铁般坚固的十字架上,丝毫都动弹不得。如此一来,用不了几天,你就必然会变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就像一匹被完全征服了的老马,或是一只被彻底斗败了的小公鸡,除了口喘粗气、低头服输之外,就只有任人摆布、听候发落的份了。 在这种铁桶一般密不透风的控制中,孩子们除了不堪重负的压迫感、朝不保夕的恐惧感和逆来顺受的失败感之外,再也没有了别的什么感觉;除了日复一日地聆听和复述那浩如烟海的绝对真理之外,再也不敢有别的什么思想,更谈不上有什么自已的一点梦想;他们除了好似月亮圆缺一般有规律地循环于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起床、再吃饭、再上课……之外,再也不想别的什么新事。他们受着如同地球围绕太阳转一般无法抗拒的万有神力的控制,过着一种好似钟表指针一般机械单调的生活,四肢变得软弱无力,头脑变得一片空白,脸上没有了灿烂的笑容,心中没有了纯真的情感,整个生命都完全丧失了自然天赋的青春活力,更不要说思维上还能有什么创造性了。 看看吧,我们津津乐道的那种所谓的牢固知识基础就是通过这种非人的方式打就的。我们的中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能拿那么多金牌的秘密就在于此。它的代价不仅仅是数以千万计的孩子心理异常和年年递增的自杀率,也不仅仅是道德感、责任感、亲情以及求知乐趣的丧失,更不仅仅是视力的急剧下降和体能的迅速下滑,最为重要的,乃是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焚毁,是精神活力的枯萎,是创造力的彻底泯灭!
个人分类: 教育|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老师最害怕不被学生尊重
热度 2 sdhdzx94 2012-2-23 14:41
“以前的学生对老师可以说言听计从,但现在的师生关系正在面临巨大的转变,老师不仅是学生的教员、朋友,还要当他们的‘保安’,甚至‘保姆’,真是一点都马虎不得啊。”上周,某门户网站教育频道做了一项关于“老师会害怕学生吗?”的调查。截至周六,共有6300多名网友(其中72%为老师)参与了调查。其中,74%的网友表示他们“听说过、或见过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事”;19%的网友认为时下老师们最害怕的是“学生不尊重老师”。这个调查结果,让杭州市不少中小学老师产生了共鸣。 有的孩子爱挑老师毛病   “以前学生做错事,老师可以批评、可以管教,但现在的学生骂不得、怪不得。”在记者围绕这次调查进行的采访中,很多老师有类似的感触。   “你讲的这些内容我早就会了,干嘛还要仔细听?”面对老师的批评,一个男生振振有辞。为了证明这个男生是否真懂,景华小学的徐老师把该男生请上了讲台:“请你把我刚才讲到一半的例题做完。”于是,这个男生走上讲台,刷刷几下就把题目做了出来。让徐老师没想到的是,这时候,教室里竟然响起了一阵掌声,“真是搞不明白,现在的孩子难道连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吗?”   “还有几个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上问一些很难的题目,看到我做不出来,他们就开心得不得了,然后再告诉我这道题该怎么解。”徐老师后来才知道,这些题目是学生们特意找来为难她的。不得已,徐老师只能调整战术:“我也找了一些题目,假装请教他们,这几个学生这才作罢。”   “学生评议”让老师紧张   “平时我说了哪个学生的不是,或者打低了哪个学生的分数,他们都会在学期末跟我算总账。”现在,因为很多学校的教师考评都是与学生评议挂钩的,这让不少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有“如履薄冰”之感。    楼老师是杭州某民办中学的英语老师,他带的两个班,英语成绩每次都排在年级前列,但因为平时对学生要求太严,“做恶人”太多,很多学生在民主评议时给他打了“不满意”,所以每学期的考评,楼老师都排在全校最后几位。这让这位年近50的老教师困惑不已:“想让学生喜欢很容易,上课多做点游戏,课后少布置点作业就行了,但如果老是这样,学习效果还有保证吗?”   “一些老教师可能不会太在意学校的考评,但对我们这些刚进学校的新人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被评为优秀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不少年轻教师坦言,为了让学生给自己打高分,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向学生“妥协”,顺着学生的意思走。    学校教育正面临挑战    调查中,有83%的网友认为,当老师压力很大,其中,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舆论是主要的压力来源;有42%的老师认为“学校给老师的负担太重”;有24%的老师认为“家长把所有责任推给了老师”,而这些调查结果,在今年杭州某城区开展的一项“教师职业精神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懂得教育,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采访中不少老师还向记者表示,最让他们头痛的,是不少家长不支持、不理解学校和老师的一些改革和尝试,而且有些家长缺乏沟通意识,“在遇到问题时,一些家长想到的不是如何与学校、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教育主管部门反映,这让我们非常被动。”   “学生爱跟老师作对、不尊重老师,这些现象都说明,学校在学生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正面临挑战。”江心岛实验学校校长陈锋认为,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在建构价值观时很容易受同伴、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不确定因素直接导致了教育难度的增加,“过去,学校的功能只停留在把学生教好的层面上,但现在还必须教学生如何去鉴别和防范不良信息,而学校在对老师进行考评时,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个人分类: 教育|1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道德教育:内在自觉的唤醒
热度 3 sdhdzx104 2012-2-22 06:04
道德教育:内在自觉的唤醒 朱小蔓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生活现实,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体验方式的现代转型,需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基于这种新的问题背景,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调整的重心不在于实现工艺学上的某种技术转型,而是要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 一、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 我 们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传统的道德教育立足于教育者及其经验中所体现的社会道德价值,试图通过改变价值信息提供的数 量、质量、途径和呈现方式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较少虑及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学习道德的过程,很少关注学习者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自主的学习活 动,因此难以真正获得预期效果。有鉴于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转向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 首 先,儿童、青少年不仅具有道德学习的潜能,而且作为学习者,他们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以及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把道德教育界定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德性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它要有儿童、 青少年作为主体的参与和介入才可能实现。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强调学习道德的过程也是学会承担自我发展责任 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顾及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其次,学习者独特的生活经验在道德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 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 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学习者 正是依据了这种在各自生活际遇中不断积累和生成着的经验感受,包括意外和变故等特殊经历,吸收、融汇和组织新的价值信息。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生活 是一个整体 ; 他们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生活是个人的生活,是有兴趣的生活,是能满足其道德发展需要的生活。这种生活 不 是凝滞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社会性的发展逐步丰富的。再次,有意义的道德学习要求学校“帮助学生像构造艺术品那样来构造生活”。正如杜威所明确指 出的,儿童的生活是琐碎和粗糙的,他们总是在以自己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暂时性地构成整个宇宙,但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 重新组合。它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儿童按照他自己的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学校教育情境中的道德 学习正是对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精雕细刻”,是通过经验的持续性改造形成“有意义经验”的生动过程。我们认为,必须重视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在其中发挥的作 用。它通过课程、环境、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道德探究提供奠基性素材和统整力量,持续地过滤社会价值信息、优化教育情境,将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品格教育弥散于 学生在校的一切时间之中。最后,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推动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实践。根据 D ·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的研究,人的价值内化水平可以分为五级,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价值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唤起学习者的道德兴 趣、愿望和热情,使其投人行动并对行动结果做出评价,从而组织判断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改变经验构成或在实践中形成新的经验,最后达到价值性格化的 水平,即形成品德。显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多次地展开,兴趣、愿望以及有意识的外部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有意义的道德学习需要引 导学习者进人行动情境,它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青少年认知活动和情感的需要,而且在行动中容易产生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新的不协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主动的 学习行为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道德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都可能成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契机。 二、学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 人 的道德成长需要文化环境和知识基础,其中包括各种学科知识。杜威对“道德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曾做过明确区分。“道德知识”是道德直觉、道德意识、 道德态度、道德行为等的汇总,近似于道德智慧,而“关于道德的知识”则更强调关于道德的理性经验。显然,“关于道德的知识”不能替代“道德知识”,仅仅借 助于“关于道德的知识”的学习也不会自然地通达“道德知识”,这其中还需要很多中间环节的支撑。“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更需要情 绪敏感性的支持。进一步说,任何道德学习都是人在处理外部与个体间关系过程中展开的,是在反复体认、感受和践行中展开的。而且,“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 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因此,道德教育需要重视情绪和情感机制的运用。从个体生命角度来说,婴儿和养护人之间积极的 情绪应答有助于满足生命的早期需要,包括激情中的定向需要、共同感受的需要和其他特殊价值信息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可能成为个体道德发展的生命基础。因 为当人有人际情感信息的沟通、有恰当的情感应答关系时,才能产生诸如联系感、依赖感、安全感、对情绪反应的敏感性、同理心等,这些是形成德性品质重要的情 感条件。再从个体道德发生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从认同价值,产生动机,激励行为,并最终形成人格,其间都需要依助情感的作用。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依赖额联合区 与顶联合区、颞联合区的反复交互运动。处于颞联合区的情绪中枢对信息的处理由遗传和条件反射引起,强度大,容易产生行为信号。额联合区对人的经验、知识、 情绪、情操进行高级的认知加工,虽然信息处理过程比较缓慢,强度较小,但具有综合性,能够面对复杂情境做出有道德性的行为决策。对信息进行道德加工,认同 价值,激发道德行为,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启动情感活动,因为情感有动力作用,有强化作用,同样的信息有了情感色彩就会被放大和渲染。 俄 国文化人类学家索洛维约夫发现,“羞涩、怜悯和虔敬这些基本情感,把人对低于他、等于他、高于他的生物应有的道德关系包括无遗了。超越物质的情感、对有生 之物的同情和自愿服从超越人类本原—这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永恒牢固根基。”“道德生活一切其他现象,一切所谓美德,都可以被视为这三个根基的变态,或者它 们与人的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道德的原始材料的作用范围并不确定,它的种种实际表现只具有局部和偶然的性质,它本身不可能直接演绎出人类的道德秩序。 因此,个体的道德长成仅依凭作为类的存在而可能有的道德材料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一种支撑性的情感系统 : 依恋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等。人缺少彼此的依恋和安全感 . 缺 少人与人交往的美好感觉,缺少爱和被爱的感受,道德的种子就不会苏醒和萌芽。人如果没有自尊,没有起码的尊严,不能获得社会认同,他就不能悦纳自我,不能 获得自我的同一感和整体感,相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和冲突感将使他丧失打开心扉、与人沟通的勇气。简言之,自尊是个体道德成长的起点,关爱和彼此感受到爱 是道德发生的条件。由这种基础性的社会性情感进一步发展,将衍生出与人的德性形成有关的道德情感。有关研究表明,所谓道德情感是由社会性情感和认知性情感 两个基本方面构成 : 社会性情感由生物性的亲社会情感 ( 主要是依恋,它由期待和爱的需要产生 ) ,经过不断接受社会环境的挑战,积累社会经验,向更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发展而来 ; 认 知性情感的生物学基础是个体的奖惩系统,人受物质环境的挑战,不断发展认知,产生和不断成熟具体化了的认知感。在原始的社会性情感基础上发展心理支撑性情 感,并进一步发展为道德情感,这是一个不断递升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人道主义关系,它包括爱、互相信任、尊严,没有这些,道德是很难生长的。遗 憾的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吞噬了道德成长所需要的那种心平气和。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我们天天都在忙着评估、追求外显效 果,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这恰恰违反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其实,道德的成长、精神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渐进、不断积蓄的过程。 三、学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 学校道德教育强调师生互动和代际交往,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丢弃传统道德教育的三大主导方式 : 教导、榜样和规约。有学者提出,“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 21 世纪意味着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必须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但实际上,道德教育中强调价值选择是要有条件、有基础的,这种基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经验建构,其中 就 包括被教导的经验、师从榜样的经验和遵从规则的经验。孩子天生就是敏感的发现者、观察者和模仿者,所以榜样在儿童早期道德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道 理,儿童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适切的教导和积极的规约。但另一方面,今天的道德教育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其中,关心道德主体的建 构成为新的基点,获取对话的经验、体验的经验、活动的经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学校道德教育承担起为未来公民奠基的社会责任时,它就不能不 同时承认学生具有价值辨难和选择的权利,不能不重视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不能不更多地兼顾个体对道德的享用。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基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 彼此作为独立个体的平等关系提出关怀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她认为,对话的前提是一种关怀关系的建立。首先,关怀者需要对对方有相当的了解,井与对方有深人 的相处 ; 其次,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 ; 再次,必须认定是值得推崇的优点,然后才加以发掘、倡扬 ; 最后,在帮助他人时是把他人当作他者 ( 独立的个体 ) , 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者做得更好,相反,如果在他人身上看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则必须保留直接对他下判断确定这份不偷快确是他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见的 反射。可见,关怀关系的建立需要过程,它是以一种开放且诚恳的方式在接纳他人,是一种许可他人与自己建立关系的非选择性关怀 ( 平等关怀 ) 。 它涉及人与人之间完全的接纳、深刻的反省、审慎的评估、不断的修正和深人的探索,在此之后则是无保留的对话中的相遇,以及共同的、批判性的思考和彼此的理 解。这使我们再次看到,教育的过程和信息的碎片完全是两码事,它联系着文化思想、美和人类的感情。因此,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快 乐,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纯粹的人对人的方式获取最能打动人心的智慧经验。道德教育必须警惕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必须警惕未经思考、未经理解而对观念目圈吞 枣地接受。所以,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道德教育是不会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上的,它需要过程的展开,需要相互的对话、相互的辩诘、相互的认同、 相互的理解。 今天,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这样的观念 : 道 德教育需要代际合作,它是几代人共同成长的历程。成年人是促进青少年道德成长的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的真理就只在成人的一边。其实,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都处在同一个统一、连续的文化生态中,只有彼此交往和沟通,只有通过社会情境中行动和言语的相互映射作用而引起“主我”与“客我”的辩证运动,才能真正促 成完整道德自我的代际间重构。最新的调查都支持这样一个事实 : 一些道德的新思想、新萌芽最初是出现在儿童中间的,比如关于诚实、环境保护、效率的观念,未成年一代往往比成年人感受更强烈。但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也表明,未成年一代的道德成长需要教导,需要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人类学家 M · 米德就主张,“任何文化的延续都至少需要三代人的相互作用来支撑”,人类道德文明的延续正是因为有这种代际联系。但是,这种文化传承机制在今天受到严重挑 战,技术、制度安排、生活方式正在制造代际隔离。学校应当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提供具有代际联系的、完整的教育生态。儿童、青少年需要听 一听老年人的声音,看一看老年人的行动不便,感受老年人的内心孤独,体会老年人的困难以及他们面对生命的勇气和达观,要知道老年人也需要青年人的鼓励。在 这个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怜悯心、仁爱心、责任感就能真正从生命的深处被唤醒和激起。所以,道德教育需要一种志愿行动 : 走进福利院、走进困难家庭、走进贫困地区,需要学校发展“五老 (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 教育计划”等。这些行动不是为了满足一种形式上的需要,如果孩子们能够通过这些行动真正跨人他人的生命世界,并在尊重、理解中读懂他人厚重生命中承载的意义,那么,这个过程就将营造起一种平衡的儿童道德 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
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窦桂梅《玫瑰与教育》
热度 1 sdhdzx71 2012-2-21 16:34
1、永葆激情 生命与激同在,岁月与春春同行。这是生活姿态,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地位的升降而改变,并最终由表象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 2、读书养气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即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3、张扬个性 特色就是卓越,卓越就是魅力。人云亦云的不云,老生常谈的不谈。静心观察,潜心思虑;锐意改革,开拓自省;创意教学,形成风格。 4、合作共进 激烈的竞争环境,强调个人发展;和谐的现代社会,则要求真诚的团队合作。沟通心灵,理解他人;倾听意见,分享经验;心有多宽,路有多远。 5、勇于璀璨 教师是演员,但不能迷失于课堂。课堂,既要有动感风格,又要有创新活力;既能引领学生成长,又能演绎教师魅力。教师,就是学生心中的璀璨恒星。 6、内省致远 内省言行、反思超越,是教师专业素养获得提升的内在保证。教师的言行,最终将内化为学术的性格。教师在言行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评判中成长。 7、宁静致远 以澄澈之心求洒脱之态,于烦琐事外求自由宁静。坦然面对众多进修培训,潜心阅读教育经典书籍。读人家的“书”之外,更要读自己的“书”——自我,是一本神秘的大书,我们需要用一生去阅读,去书写。 8、慎独养身 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视批评为激励,视诋毁为鞭策,打击你的力量就是促你前进的力量。个人独处,他人不知,没有其他杂念。慎独就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9、海纳百川 谦逊好学,有容乃大。学生闪烁的智慧,同行钻研的激情,前辈敬业的严谨,都是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 10、关注细节 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关怀彰显力量。迅捷果断、行云流水固然美丽,平静细心、春风化雨更富魅力。写字的姿势,看书的距离……这些的养成需要的都是教师的平静和耐心,等待和细心。 11、笔耕不辍 勤于阅读,既述也作。让冲动趋于理智,让实践拥有理论根基——定格于教育情节,丰富于教育思想。这既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12、突破藩蓠 对于文本,不能坐井观天、目光窄仄,走出“围场”方可豁然开朗:引学生走进广袤的生态之园,聆听思想的拔节,呼吸生命的气息,使课堂成为思维激荡、灵感勃发的语文的“场”。 13、超越教材 教材是例子,经典的文字,定要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教材也是引子,对有些课文,无需“多情”挖掘,而是引发、升华。一句话,我们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需清楚怎样使用它。 14、善待写字 字,人的第二容颜。汉字是尊严,书法是国粹。而今,键盘代替了钢笔。若说笔顺不必强求,造型、运笔不必苛求,是否辜负了祖宗造字的苦心?不敢想象。 15、咬文嚼字 古人学古文,需沉潜讽咏、咀嚼滋味;今日学白话文,是否也要一字一句玩味义理、推敲辨析?这需要慎重考虑。当下,要么“不读”成群,要么“傻读”成片、“泛读”成风。孰是孰非,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不成,只有语言与文字的语文课也不成。 16、何为公开 公开课何为?这边刚倡导“合作”,那边就旋起了“小组学习”风;这边刚提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课件花……我们关注的应是学生的真实,而非评委们的打分牌。风行而至的教育理念,不是成为单调惟一的判断标准,而应渗透、内化为积极有效的教育实践。 17、冷看“质疑” 读而见义,品而生疑,辩而晓明,这是阅读教学的不二法门。但刻意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质疑而寻疑,为释疑而答疑,低质量的“兜圈子”,是低效低质的。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重要。 18、“黄金分割” 过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而将学生主体性置于绝对化地位势必造成学生永远在没有阻力的平地上简单滑行。教师要勇敢地拒绝各种“看起来美丽”的形式,考虑怎样实现“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 19、如何阅读 阅读,既需阅览大量的课外书籍,也要诵读一定的经典文本;既不能“课内阅读课外化”,也不能“涵咏阅读线条化”;既要创设阅读氛围和提供阅读时间,也要培养阅读兴趣与指导阅读方法。 20、角色定位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语文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反思审视过去,继承发展现实,创新开拓未来——其理性的状态是,永远把自己定位为教育海洋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海星。
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幸福感 有吗
热度 2 sdhdzx9 2012-2-18 08:20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乐”。 反观现实,一个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一位在农村某中学任教的教师就向记者抱怨,工作太辛苦,精神很疲惫,报酬有点低,缺少幸福感。 现实尽管差强人意,但许多教师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也体味着自己的“幸福”。 郑州107中学一位学生费尽心思也没想好在教师节送给老师什么礼物,于是去问老师:“教师节您希望收到什么礼物?”老师笑了,说:“最好的礼物是在将来,请你现在就开始准备,1年3年10年后再送给我。”正如这位老师所说的,许多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他说,最幸福的事是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影响了学生的人生。他把抽象枯燥的中学历史课改上成评书,影响了无数的学生,他从不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却连获高考成绩全北京市第一名。 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道:“在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 有没有一种办学模式,既进行素质教育,又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同时又能为社会所接受?9月6日,记者走进开封市求实中学,这所学校的“另类管理”试图让教师们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在求实中学有许多“怪现象”:没有太多的考核,也没有指令性文件,从来不对教师考勤,从来不检查教师的教案,从来不评“优秀教师”,教师的工资、奖金发放从来不和升学率挂钩……学校对教师唯一的要求是必须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提升自己。教师每周必须在学校阅览室自觉读书两个小时,必须写出一篇教学反思或者读书笔记、教育随想、随笔,发在自己的博客上。校长为教师每一篇博客上的文章打分,并按分值发奖金。 校长张建平说,曾经有一位教师,所教学科的学生成绩是第一名,但还是被辞退了,起因只是发现他私下印复习资料让所教的学生加强练习,求实中学不喜欢只想自己“冒尖”的教师。 而令人称奇的是,该校的教师在工作上反倒非常自觉,“累而乐之,苦而爱之”。教师付硕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称这所学校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付硕大学毕业后换了好几所学校,也曾到省会一所条件优越的学校工作过,这所学校对教师和人才提出的口号是“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但最终他和一批同事还是选择了离开。付硕总结其原因时写道:“长期的压迫式学习导致学生精神崩溃,逆反由情绪发展到行为,迅速冲垮了学校壁垒森严的强制性管理,整体成绩不断下滑。”在付硕看来,在求实中学他找到了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张建平说,她一直在努力做的事就是把学校真正变成教师们的“精神王国”。她选择教研组长的标准是“好人”,这样教研组会形成一个个的“小家庭”,同事们相处得非常融洽,甚至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张建平说,要让教师感到幸福,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不可少,求实中学为每一位工作满一年的教师买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工作干得多的教师年薪可达四五万元,少则也有两三万元,这在开封市教师队伍收入水平中已处于上游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精神方面的。” 就是这样一所让教师感到幸福的民办学校,同时其成绩也为社会所接受,近三年教学成绩名列开封市第一,每年小学应届毕业生投报和在校生规模都是全市第一,学校也由最初的59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4000余名师生、3个校区。 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让所有的教师都有职业幸福感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仍需要做很多实际工作。一位教师说:“谁来提高我们教师的幸福指数?靠政府、靠社会、靠自己。我们的教师也要能够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追求幸福。”
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胡新懿——愿为教育献终身
热度 2 sdhdzx104 2012-2-17 19:19
胡新懿——愿为教育献终身 来源: 海淀报 时间: 2009-9-18 点击: 1110   本报记者 刘雪峰   有人问胡新懿,你备课得需要多少时间,他说:“一直备到讲课的最后一秒钟。”有人问胡新懿,你是教委副主任了,怎么还要讲课?他说:“不站在教 育的第一线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教师、学生的真实状况。”有人问胡新懿,你都退休了怎么还讲课,他说:“教育事业永远没有退休。”这就是与共和国同龄、曾经下 过乡当过知青的海淀区教委原副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胡新懿。    呼吁到最后一刻   刚刚从昆明、玉溪出差回京的胡新懿,就被记者“堵”住了,“后天还要到上海,非常紧张。”胡老师说。去年一月刚刚退休的胡新懿,第二天就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基础二司聘为专家,主要参与制定现代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以及到全国各地讲授有关教育改革课程。   “去年一年就到全国作了87场报告,给中学校长、教师做课程教育改革的培训,还给高三学生做报告。”胡老师说。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改革。现在大多 数学校还在苦教苦学,讲课方法上不太讲究,在孩子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热情已经透支了,潜力已经挖的差不多了,没有了热情和潜力,创新青年怎么做?   胡老师说:“2008年,中国有8万人转为美籍,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中青年,而且是精英。他们说在国内读书太苦,要让自己的孩子到美国上学。这是人才流失啊。我们要对得起下一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    宿舍成了文化站   与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1968年12月,胡新懿和北京的23名青年来到山西省朔县(现在的朔州市)神头公社由屯大队下乡插队。开始了长达8年之久的农村生活。   胡新懿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技术专家,非常关心时事,在解放青岛时立功。受父亲的影响,来山西之前,刚上完高二的胡新懿就搜集很多日 常药品、针灸和拔火罐之类的东西。他想,那边的农民一定用得着,胡新懿还带来一批书和一台老式幻灯机。胡新懿不仅把农活干好了,还像赤脚医生一样给农民提 供一些药品和治病的方法。农闲时,他给农民,尤其是青年人讲故事,讲国内外大事,农民都爱听。他还在自己的宿舍里,用幻灯机为农民放样板戏、鸡毛信等幻灯 片,把书借给农民阅读。胡新懿说:“那会儿,我的宿舍就像磁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宿舍成了文化站,传播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1971年,22岁的胡新懿被农民选为由屯大队副大队长,当时大队有1500多口人,下辖4个小队。下乡青年当上农村的副大队长,在那个年代是很少的。“他们不仅尊重我,更主要的是尊重知识。”胡新懿说。    难忘放牛娃   下乡插队那会儿,胡新懿曾放过两年多的黄牛和水牛。1972年春节,由于身体原因,胡新懿回北京做手术。回山西后,队里照顾他,让他和两个少年 去放牛。村南有一条河,下雨时黄泥汤流淌,不下雨时干涸。他们3人每天早上赶着牛过河,下午再赶牛回来。一天早上,他们过河时河是干涸的,中午却下起了暴 雨。他们急忙赶着牛往回走,走到河边时,胡新懿骑的那头牛前蹄猛地陷入河中,他一下子被甩出去,被滚滚的河水冲走。“其中一个放牛娃沿着河岸一边跑一边喊 我的名字,跑出几里地后才找到我,把我从河中拉出来。这个放牛娃叫丁怀诚,另一个叫丁怀文。”胡新懿说,“我记住了这两个放牛娃,直到今天我们还一直保持 着联系。”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胡新懿考进了清华大学。离开山西之后的几十年,由屯村农民还时常带着家乡的莜面、粉条和胡麻油来北京看胡新懿, “这在当时是最好的东西,我看着特亲切。”胡新懿说。由屯村农民孩子来京上学、找工作和看病,他都力所能及地帮助。如今,退下来的胡新懿,仍然“不待扬鞭 自奋蹄”,奔波于全国各地,他要把新的教育理念,传播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
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以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做好我校励志教育工作
热度 1 sdhdzx207 2012-2-17 15:51
2011 年 1 月 5 日 我与 7 名老师到淄博参加三大步励志教育与全员育人导师制报告会,在会上听取了王军教授专题讲座以及几个实验学校的经验交流,下午到淄川般阳中学参观,听取学校领导的和老师、学生发言,并参加了一节主题班会。通过一天的学习受益匪浅,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外校经验我认为“三大步”励志教育模式要使其育人功能极大发挥必须是多种教育联动,以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做好我校励志教育工作 一、三大步励志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更要求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施“三大步”励志教育应当也必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各学科都有“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制,协调组内同学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引领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师生教学相长,激活了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性增强,提高了学习兴趣,思维更加活跃了,合作交流探究的主动性增强了,在参与中、探究中、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功的欲望。同时各学科都有教育学生立志成才或教给学生如何做人道理的大量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增强感染力,在育人方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三大步励志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发挥养成教育在学生成功体验中的启迪作用。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应当从各方面入手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 、从我做起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 2 、从小事做起养成注重文明礼仪的习惯。 3 、从身边做起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4 、从自身做起养成努力学习的习惯。 5 、做优秀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6 、不弄虚作假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7 、从环境入手养成讲究公德的习惯。 8 、在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9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0 、珍爱生命养成注意安全的习惯。 为引领文明风气,创建文明校园,创造积极地舆论氛围,学校应当大张旗鼓还开展养成教育“典型”评选活动,评选出 “守纪模范”、“文明学生”、“诚信之星”、“学习楷模”等,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 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推动“三大步”励志教育的顺利实施。 将三大步励志教育寓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大力营造成功励志教育的氛围,搭设成功励志教育的平台:让每块墙壁会说话,学校橱窗、校园广播、校报校刊都是我们开展励志教育活动宣传的有力阵地;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如: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励志歌曲演唱赛、各种征文比赛等 , 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每封信的内容确定板报内容和每周主题班会的内容等。另外根据学校管理秩序,合理调整书信顺序,使学校工作与学生所读书信的内紧密结合,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等教育活动,诚信教育开展建立“诚信班级”、“诚信考场”、“诚信之星”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感恩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围绕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同学帮助我,感谢社会关爱我,感谢自然赐予我等几个方面开展。 四、三大步励志教育常规管理与教师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 把“三大步”励志教育纳入常规管理,常态化地开展工作。为了保证持续、顺利地把活动坚持下去,把励志教育当成常规工作的一部分,使这项活动的开展常态化,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用制度作保证,用评价来引领。为了保证“三大步”励志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当制定了《三大步与全员育人实施方案》,详细规定各项工作的细节。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是此项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动力源泉,主要的评价依据主要考虑几个方面:⑴批阅成长记录的次数;⑵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次数;⑶调查问卷,学生对导师的评价;⑷所负责小组的量化得分情况;⑸所负责小组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
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身边无小事 事事教育人
sdhdzx211 2012-2-17 10:46
短短几分钟的下课铃声也可以是提高学生知识面的机会。把握住身边的小事,也许就有把握了一次教育契机。
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心中之星
热度 2 sdhdzx76 2012-2-17 07:34
高金英,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管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教育专家委员会研究员,被授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3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别对三岁前宝宝进入教育误区
热度 1 sdhdzx73 2012-2-16 15:08
感觉受益匪浅的一篇文章!!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为自己已经很用心很注意了,但其实仍有很多误区。 另外,我也在想,自己为了工作或为了自己轻松一点而把孩子80%以上的时间交给了保姆,我以后会否后悔?不仅仅是因为文中说“坚决杜绝…”的做法都是阿姨很爱做的,更重要的是担心有些美好真的是错过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老锁同学那句“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分钟就像一年一样珍贵!”真是深深地击中了我!!e115 现代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 林晓昕 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宝宝的家长们: 您好!做为一个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也许我提的这些问题你们都不在意,有人会问我:你能让我的孩子三岁时背一百首唐诗儿歌吗?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能让三岁的孩子认几千个汉字吗?老实告诉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还是准妈妈时,也曾盲目热衷于了解幼儿识字法、背圆周率后一千位数等有关神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体系教育理论的逐步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见,常见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大部分所谓的神童都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规律,孩子将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清华学子用硫酸泼伤狗熊的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现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目的: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推己及人,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够达成目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打下这样的人格基础,进入小学、中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是完全没问题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 0-6 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 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 1 :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 2 : 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教育真的是门大学问
sdhdzx67 2012-2-15 17:39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活学习的态度更重要。
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精神糖果
热度 3 sdhdzx41 2012-2-15 08:47
精神糖果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的校长时,一次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站在那里准备挨训。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时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诧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侮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选自《陶行知教育文集》) 校长与学生间别致新颖的“情感交流”结束了,留下了一件教育的“艺术珍品”。这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往,而不是教育。教师语言的魅力在于能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王友用泥块伤人,陶校长没有简单地用纪律制度去逼他就范,却从“砸人”事件中、事件后发现了王友的闪光点——诚恳的态度。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来强化其闪光点,使批评教育的过程变成了其改过自新的强大动力。这四块“精神糖果”正是滋养王友心灵成长的维生素、营养品。谈话中陶校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感化他、暗示他、诱导他、开启顿悟、循循善诱,给他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时间,激发王友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可见,四块糖果不仅“甜”了王友的口,更“甜”了王友的心。谈话的结果,大家不难想象。 联系我们的教育,有些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教师和学生谈心的时候,往往教师说得苦口婆心,学生听得心烦意乱,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教师只满足于把心掏出来,而不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一片赤心置于学生的腹中,使其真切感到教师的关爱;有的教师虽有心谈心,却无意“交心”。这样的教师怎能获得谈心的佳效呢? 面对后进的、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当用发现的目光看学生的世界。即使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教师也要信心百倍,透过学生气人的一面,看到他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看到他的正直善良,看到他的纯洁的心灵天空。交流时,教师的话语应少一份“理”、多一份“情”、添一份“趣”。只有这样,师生思想上才会产生共鸣,感情上才能得到沟通,心灵将会碰撞火花来。 当然,有时一次谈话便能打开学生心中的“闷锁”,使其顿悟。有时也会出现“顶牛”、“谈崩”,以至久说不服、久感不化的情况。不良行为的反复,正体现了儿童有极强的可塑性。行为反复,不一定属于“屡教不改”;久谈不化,更不能断定其“不可救药”。要提携后进,鞭策先进;要根治“病患”,攻克“顽症”。还需要教师执着、坚韧,经得起考验,败而不馁,攻坚不已。那么,后进跃先进,浪子喜回头,思想之花璀璨,精神硕果累累,就将是个“春去秋来”的时间问题了。 总之,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种,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催化剂”,是帮助学生鉴别真理的“过滤器”。因此教师找学生谈话都应显示一种艺术,要体现一种意境和气韵,以打动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心灵;要饱含一种意蕴和哲理,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启迪学生的智慧;要奉献一粒“精神糖果”,以润泽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的人生。
2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热度 2 sdhdzx162 2012-2-14 21:48
教师的行业是一个以人育人的的行业,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要谦逊,博采众长,要有自我教育,才能在一节节课里头成长和发展,要不断的自我挑战,通过不断地反思,学而不厌,勇于实践,才能使教师的这个行业不断得到发展,自己的境界提升。
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教育篇:
热度 10 sdhdzx9 2012-2-13 20:57
教育篇: 1 .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 .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 “ 早上好,请,谢谢,晚安 ” 等等。 3 .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 .多听听孩子的声音! —— 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 .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 .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 .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 .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 .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 .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 .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 .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 .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 .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 .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 .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 .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 .要常换位思考 ! 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 .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 .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 .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 .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 .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 .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 .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 .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 “ 沽名钓誉 ” 的不良习气。 28 .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 .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251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值得借鉴的犹太教子术
sdhdzx212 2012-2-10 20:26
在人类历史上,犹太民族曾涌现出不少影响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师巨匠,例如马克思主义学说创始人马克思、现代理论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著名诗人海涅、超现实主义画家毕加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这个民族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优秀人物,可能有诸多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与犹太人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 【爱书】 犹太人的书,当被读得破旧不堪时,人们常常会挖个坑庄重地将其 “ 埋葬 ” 。每当此时,大人总要让孩子参与,以便让孩子对书产生敬畏之情。大人还会在经典书籍上涂抹些蜂蜜,让不认识字的幼儿去亲吻,使孩子从小就觉得书是甜蜜的东西,从而产生深深的喜爱之情。 【尊师】 犹太人称大山为 “ 哈里姆 ” ,称父母为 “ 赫里姆 ” ,称教育为 “ 奥里姆 ” ,这三个词出于同源。在他们眼里,老师与大山、父母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尊敬。 【惜时】 犹太人特别惜时。比如,当孩子问现在是几点钟时,大人总是以几点几分几秒来精确地回答,而不说 “ 几点多了 ” 等模糊概念。正因为如此,犹太人从小就有极强的时间观念。 【吃苦】 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这是世界多数民族的计时习惯。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大人会回答说: “ 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们的最后才是光明。 ” 以此让孩子懂得要先吃苦,后享受。 有个犹太故事说,少年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工作,将挣得的钱的一半都送给了学校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听课。后来他连一块面包都吃不上了,守门人再也不让他进入学校。于是,他就悄悄爬上教室楼顶,趴在天窗上听课。冬季的一天,天空是晴朗的,可教室里却很阴暗,后来学生们才发现,是希勒尔趴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僵了。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一句话: “ 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么? ” 这句话常常被大人们用来激励孩子勤奋学习。 【不忘本】 世界上不少民族都将胜利、喜庆的日子作为节日庆祝,而犹太人最盛大的节日是 “ 逾越节 ”—— 纪念祖先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这天,大人要给孩子吃一种很难吃的、没发酵的面包和很苦的树叶,然后给孩子们讲祖先在埃及受辱的故事。 从上面列举的细节可以看出,犹太人的早期教育至少有五个亮点:一是爱书,二是尊师,三是惜时,四是吃苦,五是不忘本。这五个亮点在犹太人身上形成习惯,代代相传,才使得犹太民族群星荟萃,日趋强大。 当然,这些亮点在我们中国人身上也并非没有,但与犹太人相比,我们的每个亮点亮度够不够?换言之,我们做得到不到位?坚持得如何?实际效果又怎么样?客观地说,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理财教育从压岁钱说起
热度 1 sdhdzx95 2012-2-8 20:28
普及金融概念为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钱的概念是不同的。三岁以下的孩子对钱甚至是没有概念的。而此时爸爸妈妈对孩子普及金融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让孩子知道钱的价值,教孩子认识钱,这应该从小事做起。”厦门华顿教育培训学校校长黄慧盈表示。坐摇摇车时告诉孩子要投一元的硬币车才能摇动;出超市时,向孩子说明要付钱才能把好吃的东西带回家;孩子喜欢却不实用的玩具,要向他解释玩具太贵,需要很多的钱。渐渐地,家长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孩子明白钱的概念以及重要性,而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惊人的,它将奠基孩子一生对钱的认知。    合理利用压岁钱   压岁钱,在孩子手中是福?是祸?作长辈的给的是福,但作为家长应该要预测到“祸”的可能,不要等孩子花完钱才发现“祸”的存在,而责备或惩罚孩子的不懂事。这时的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谈起教孩子如何利用压岁钱,不少家长都表示,孩子太小,不懂理财,压岁钱应“充公”,由家长安排。但近些年来,许多家长逐渐意识到孩子理财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引导孩子合理规划压岁钱。   一,缴纳学费。既可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   二,订购报刊、学习资料,或购买自己喜爱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三,用孩子名字在银行开户,让孩子将压岁钱定期存入,作为教育储蓄为孩子将来做打算的。   四,引导孩子购买理财产品,以让压岁钱保值增值。   五,从压岁钱中规划出部分,让孩子参与各类慈善活动,捐助农村贫困学生等,从小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 .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
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理财教育从压岁钱说起
热度 1 sdhdzx95 2012-2-8 20:27
普及金融概念为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钱的概念是不同的。三岁以下的孩子对钱甚至是没有概念的。而此时爸爸妈妈对孩子普及金融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让孩子知道钱的价值,教孩子认识钱,这应该从小事做起。”厦门华顿教育培训学校校长黄慧盈表示。坐摇摇车时告诉孩子要投一元的硬币车才能摇动;出超市时,向孩子说明要付钱才能把好吃的东西带回家;孩子喜欢却不实用的玩具,要向他解释玩具太贵,需要很多的钱。渐渐地,家长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孩子明白钱的概念以及重要性,而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惊人的,它将奠基孩子一生对钱的认知。    合理利用压岁钱   压岁钱,在孩子手中是福?是祸?作长辈的给的是福,但作为家长应该要预测到“祸”的可能,不要等孩子花完钱才发现“祸”的存在,而责备或惩罚孩子的不懂事。这时的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谈起教孩子如何利用压岁钱,不少家长都表示,孩子太小,不懂理财,压岁钱应“充公”,由家长安排。但近些年来,许多家长逐渐意识到孩子理财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引导孩子合理规划压岁钱。   一,缴纳学费。既可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   二,订购报刊、学习资料,或购买自己喜爱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三,用孩子名字在银行开户,让孩子将压岁钱定期存入,作为教育储蓄为孩子将来做打算的。   四,引导孩子购买理财产品,以让压岁钱保值增值。   五,从压岁钱中规划出部分,让孩子参与各类慈善活动,捐助农村贫困学生等,从小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 .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
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观《教育的本质》有感
热度 1 sdhdzx40 2012-1-11 11:24
今天观看了李红旗老师的《教育的本质》视频, 其中有一句话“家长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才称职。每个孩子都是待燃烧的火把,家长、老师的任务就是去点燃它。” 曾经听过这么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刚出生的小孩就像一个空白的电脑主机,你给他装什么样的程序,将来就会运行什么样的结果。”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宝宝未出生前,往往有很好的规划,如何培养孩子?将来要怎样怎样?在宝宝出生后,则整天被生活琐事所困扰,乱了手脚,这时作为父母的唯一希望就是宝宝健康成长,一切计划都随之散去。其实,在与孩子一起相处的日日夜夜里,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成了安装给孩子的程序,一点一点输入孩子的脑海里去影响他。因此,希望所有的父母做孩子的榜样!
25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9 02:20 , Processed in 0.0356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