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搜索

tag 标签: 哲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西方圣哲鼓励孩子吃苦
名师3c145 2015-5-11 10:24
  重视吃苦教育,不独中国先贤,外国圣哲亦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吃苦是铸就卓越禀赋的阶梯,因为“人们只有吃尽千辛万苦才能发展好的禀赋,而坏的禀赋则用不着丝毫努力就自己发展出来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则把吃苦看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并认定:“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正是基于吃苦有益的理念,今天的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并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以托起他们民族明天的希望。
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教育权力为何能逼死不愿剪发的女生
热度 2 sdhdzx79 2012-4-19 09:20
  4月13日晚,山东一位14岁女生李欣玥从自家五楼跳下,经抢救无效后身亡。据女生妈妈说,当晚她收到老师发来短信,要求还没理发女生这周末必须理发。这是老师当周第三条短信来催了。孩子听后坚决说不剪,后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开窗户很快就跳了下去。在那一瞬间,女生妈妈根本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傻眼了……(据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又是一起“以死抗争”粗暴校园规定的社会悲剧。这些年,类似的“教育杀人”悲剧,曾无数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尽管每一次都重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但令人悲愤的是,哪怕是以鲜活生命为代价,仍然没能彻底唤醒今天教育界对生命应有的敬畏,来关注人性,尊重人格。   面对李欣玥的悲惨死亡,学校姿态仍是一如既往进行责任规避—— “孩子是在家出事的,与学校无关。”一边是教育规定简单粗暴,一边又极尽言辞进行责任推卸。教育如此的蛮霸与冷漠,让人不禁想起鲁迅曾经说过,“杀人者,不知自己满脸的血污。”当教育不能救赎心灵,反而让受教育者成为牺牲品,如果还不去反思相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积弊,彻底铲除当前教育缺乏人性关爱的病灶,这样的教育悲剧必将继续发生。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一次次学生“以死抗争”的教育,说明当前教育并不具备唤醒学生的功能。以李欣玥的非正常死亡为例,我们现在需要对孩子们说,“发可以不剪,但生命不能没有”。问题是,这样的生命教育,在教育权力的一脸蛮霸面前,又太脆弱了。原因很简单,学校会说,“你头发可以不剪,但不可踏入我的校园半步”。面对很多校园规定,如果学生选择不遵守,往往就要付出丧失受教育权的代价。   除了受教育权的丧失,不符合校园规定,不听从教师命令,更多时候还得付出人格尊严丧失的代价,比如,在一些学校,头发长短不符合校规,就会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今天的中小学教育,离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很远,只是在无限地向“听话教育”靠近。在学校,要听校长话,听老师话,听学生干部话。这些听话教育还不停地向家庭教育传递,在强势的“听话教育”面前,学生不敢说不,家长也无法说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老师一周连续三次发短信给家长要求让学生剪去长发,家长只能被动接受的原因。   “不夸张地说,头发就是我的一切,它胜过一切的人、物,但是老师非让我理发,在我的奋力抵抗下还是不能如愿。”李欣玥以前就在作文中这样写过。一个小姑娘,喜欢自己的长发,到底又有什么错?她的呼声为什么就唤醒不了那些教育者?那些校园规定,老师命令,真的就那么合情合理与合法吗?凭什么留长发的女生就要在校园里被道德矮化?凭什么自说自话的校园规定,就可以实实在剥夺掉学生的受教育权?凭什么学校面对自己粗暴规定造成学生死亡还能理直气壮地不愿意承担责任?这一切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权力面前,已经弱势到连基本进行平等对话的空间都没了。   如此缺乏民主与自由,只知道束缚心灵的教育,要么造成学生对个体权利的麻木,要么养成学生对强势力权力的畏惧,要么就让学生为抗争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包括生命。现在,漂亮可爱的李欣玥已经走了,真的希望这样的悲剧,能够唤醒教育界,不再让这种“教育杀人”悲剧再次发生,来给我们未来一代向教育权力说不的机会,让他们在面对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权力规定时,可以找到合理的对话途径与有效的抗争方法。   教育逼死了一个不想被剪发的女生否则的话,说明这一代人的心灵在教育强权的压榨下,变得更加消极避世,人格只会被彻底改造得远得独立与自由,无法成长为有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要改变这一切,说到底,还是要真正约束权力,让教育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让教育真正尊重人性,让每个学生人格在教育权力面前能够真正站起来。 (转载)
2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幸福感 有吗
热度 2 sdhdzx9 2012-2-18 08:20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乐”。 反观现实,一个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一位在农村某中学任教的教师就向记者抱怨,工作太辛苦,精神很疲惫,报酬有点低,缺少幸福感。 现实尽管差强人意,但许多教师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也体味着自己的“幸福”。 郑州107中学一位学生费尽心思也没想好在教师节送给老师什么礼物,于是去问老师:“教师节您希望收到什么礼物?”老师笑了,说:“最好的礼物是在将来,请你现在就开始准备,1年3年10年后再送给我。”正如这位老师所说的,许多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他说,最幸福的事是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影响了学生的人生。他把抽象枯燥的中学历史课改上成评书,影响了无数的学生,他从不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却连获高考成绩全北京市第一名。 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道:“在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 有没有一种办学模式,既进行素质教育,又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同时又能为社会所接受?9月6日,记者走进开封市求实中学,这所学校的“另类管理”试图让教师们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在求实中学有许多“怪现象”:没有太多的考核,也没有指令性文件,从来不对教师考勤,从来不检查教师的教案,从来不评“优秀教师”,教师的工资、奖金发放从来不和升学率挂钩……学校对教师唯一的要求是必须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提升自己。教师每周必须在学校阅览室自觉读书两个小时,必须写出一篇教学反思或者读书笔记、教育随想、随笔,发在自己的博客上。校长为教师每一篇博客上的文章打分,并按分值发奖金。 校长张建平说,曾经有一位教师,所教学科的学生成绩是第一名,但还是被辞退了,起因只是发现他私下印复习资料让所教的学生加强练习,求实中学不喜欢只想自己“冒尖”的教师。 而令人称奇的是,该校的教师在工作上反倒非常自觉,“累而乐之,苦而爱之”。教师付硕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称这所学校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付硕大学毕业后换了好几所学校,也曾到省会一所条件优越的学校工作过,这所学校对教师和人才提出的口号是“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但最终他和一批同事还是选择了离开。付硕总结其原因时写道:“长期的压迫式学习导致学生精神崩溃,逆反由情绪发展到行为,迅速冲垮了学校壁垒森严的强制性管理,整体成绩不断下滑。”在付硕看来,在求实中学他找到了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张建平说,她一直在努力做的事就是把学校真正变成教师们的“精神王国”。她选择教研组长的标准是“好人”,这样教研组会形成一个个的“小家庭”,同事们相处得非常融洽,甚至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张建平说,要让教师感到幸福,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不可少,求实中学为每一位工作满一年的教师买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工作干得多的教师年薪可达四五万元,少则也有两三万元,这在开封市教师队伍收入水平中已处于上游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精神方面的。” 就是这样一所让教师感到幸福的民办学校,同时其成绩也为社会所接受,近三年教学成绩名列开封市第一,每年小学应届毕业生投报和在校生规模都是全市第一,学校也由最初的59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4000余名师生、3个校区。 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让所有的教师都有职业幸福感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仍需要做很多实际工作。一位教师说:“谁来提高我们教师的幸福指数?靠政府、靠社会、靠自己。我们的教师也要能够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追求幸福。”
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21 02:48 , Processed in 0.0138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