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听朱小蔓教授的讲座,在听的过程,也发现这样听讲座的优势,能够更专注于讲座的内容,能够想象演讲者的表情,有一种听电台的感觉,似乎她只在为我一人说。 对于朱小蔓教授,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了解不是很多,实在有愧。但是当我在百度上搜索时,才发现她是中国知名教育家,她早已著述等身,那么朱教授会给我们讲些什么呢?带着崇拜、期盼的情绪,静心聆听了她的讲座。讲座一开始,朱教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因为她的谦虚。她说自己不是一线的教师,也不是班主任,在这谈论班集体建设实在是有些胆怯的。作为大师往往都是谦虚的。就像弗洛依德70寿辰之际,有人盛赞弗洛伊德,称他是“无意识的发现者”。弗洛伊德平静地拒绝了这一殊荣,“在我之前的诗人和哲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无意识,我所发现的是研究无意识的科学方法。” 也许朱小蔓教授不是一线的班主任,但是她却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为我们解读班级体建设。从网上对朱小蔓教授的介绍中,我了解到她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很深的研究,而这次的整个讲座我感觉朱小蔓教授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以饱含情感的语言来为我们讲述她对于班集体建设的认识,就是她所说的“从自己的小切口来谈大话题。” 说是小切口,但内涵很深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的敏锐是给我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整场报告中,朱教授不仅引经据典,对于当前的时事、网络传媒都是很关注的,总是能够从一个小事件中捕捉到教育的信息,比如说她谈到《平凡的世界》这部文学作品时,就能从中找出与教育有关的元素。这也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教育者,仅仅教好自己的一本教科书是不行的,仅仅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去博采众长,更需要关注过去、现在、将来的社会发展形态,才能从中找到教育的本源。 作为教育家都会有一种品质,那就是博爱,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陈鹤琴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些语句都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感觉。而朱教授亦是如此,她从孩子的情感角度出发来谈学生需要怎样的生活。在朱教授的讲座中,有一句话我很认同,她说:“动物和人都是有生命的,但只有人才是有生活的。”从她的语言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于当前教育的关注,对于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关注。 朱教授谈到的“班级生活”正是我们工作室在研究的内容,在朱教授讲述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究竟能给学生怎样的一种班级生活呢?因为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小的班主任,我们的责任很重大。而听完了朱教授的讲座,我的答案也有了,那就是要给孩子一个有情感的班级的生活,有幸福感的班级生活,一个能让学生永远保持愉悦心情的班级生活。 朱教授在整个讲座过程中还有许多能拨动人心弦的话语,值得我字字句句去品味。而如何建班,如何提升自我,我心中的目标更清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