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改革小感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5:08: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徐艳莉 于 2012-10-16 17:21 编辑

摘要:教育改革是多年研究的课题,有理论,现在也有了多年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革的步伐走的慢,走的也“难”。理论真正联系实际,并边走边改我想会让在路上的人轻松,并会获得成就感。
关键词:教育改革     义务教育      素质教育
目录:
一、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
二、        改革现有高中学校体制和高考制度。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四、        实施 “安全教育”改革策略。
五、        建立、普及学校实践基地。
温总理的报告中指出“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报告的提出,让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深深体会到国家领导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我们近几年教育界提出的“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多么响亮,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育仍然保持着越来越“硬”的发展态势。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家长被迫花费大量金钱为孩子择校;为了“学业”,很多学生很不情愿的舍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浪费大量教育资源(时间、物质、人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维已成定势的“人才”。我们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堵截了学生成长的多条路口,“硬”是把一大批学生推到了同一条路上,那就必然导致很多学生过独木桥了。在此,就我个人基层工作的经验、看到的现象,说说我在教育改革中的一点体会,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一、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
最近,广大媒体、教育专家都在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温总理也在报告中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多年来国家对各地区教育投入不均衡所导致的。就拿我们沈阳来说吧,城市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在教育设施,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相差就比较悬殊,我不用多说大家也很清楚。现在市内五区划分学区之后,有些好一点的小学择校费高达1~3万,初中择校费更达到了7~10万元,而很多农村中小学则出现了老师混饭吃、学生混日子的情况。就现在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能达到教育公平吗?答:不可能。我们只能尽力缩短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资本的差距。我认为有几项措施可有效缩短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本差距:(1)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对各学区范围内的中小学进行综合评估,采用“强弱合璧”的形式对学校进行改革。也就是说把一所好的学校和一所稍差的学校进行合并(只在管理上),只设一名校长。再对学校进行评价的时候,则要看两所学校的综合评价。这样,好学校的择校费就可投入到薄弱校,学校人员调整也会变成一谈活水,使各校师资力量相对平衡,更加便于薄弱校的整体快速发展,缩小与强校的差距。(2)整合学区特色课程科目,由各学校按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己的特色课程。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学区内,应该是一个基本完整的特色课程集合,还要做到校校有特色,各学校的特色课程又不相同,各级中学、小学特色还应对口。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学区内各学校特色科目的重复,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区内相应的学校,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两项措施,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教育不均衡现状,还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避免了求学无路的情况。
二、改革现有高中学校体制和高考制度。
刚才提到了中小学特色专业对口的问题,那么现有的高级中学的教学体制和升学体制都比较陈旧,弊端实在太多,如:(1)、现有高考制度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侧重点,为了片面追求成绩,各中小学校把重点工作全集中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而忽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搞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2)、现有高考制度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成绩的好坏给教师心理造成严重的负担,使教师的教育态度发生了转变,大多数教师不再热爱自己的职业,他们对学生不再循循善诱,教学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训斥、侮辱,甚至体罚。再有,受成绩的影响,很多社会补习班相应而生,而几乎所有的补习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根本不考虑能力的培养,这既浪费了很多家长的血汗钱,又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多负担;(3)现有的高考制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实中,有很多头脑聪明、能力突出而不甘于死读书的学生放弃了学业。我们的孩子要想考上大学必须要苦读12年,而且考上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所以很多孩子感到前途暗淡,就放弃了学业,尽早的进入了社会。而那些考上的大学生大学生活几乎都是混日子,因为他们认为12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修成正果,可以尽情的放松了,从此“60分”万岁成了他们的目标。再也没有的学习的兴趣。以上几点只是影响的一部分,其他就不一一列举,那么高中学校的体制如何改革呢?我认为为了和义务教育阶段的特色内容对口,就应该把现有各高中都转变为高级专业中学,各高中除了规定科目外都应该有各自的特色科目,以便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后的继续发展,避免了现在学生发展脱钩的现象。高中体制改革后,高考制度随之会更加合理。12年的特色专业学习,已经让很多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他们可以自由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考试设置必考科目和专业科目)。而且,即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学生当然会很努力的学习。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更合理、更稳妥的方式来解决教师人员结构的问题。而我比较关心的是教师发展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并不是择优入取的,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还比较低。然而,为了社会安定、为了教育安定,我们不能把那些为教育奋斗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教师请出教师队伍。所以,我们只能在现有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很早就在实施了,然而我认为我们现在的继续教育太注重形式,没有太大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1)培训不能保证长期固定、有效的时间;(2)培训没有长远目标、具体内容,通常是看什么东西好,就培训什么;(3)教育管理部门并没有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当作很重要的工作去抓,缺乏对学习后的考核,不注重学习的质量,也就是说出门的门槛太低。我的改革措施是:改变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把培训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随机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精神,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培训);另一种形式是固定培训(增强教师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也就是说教师不再只是基础学校的教师,他还应该是某所高级职业学校永久的学生。就拿美术教师来说吧,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基本都是随便找个人来就能教,美术课上教师就是领着学生照着书本画几幅模仿的画,这样的美术教师怎么敢说专业?那么能教出来有发展的学生吗?所以,像这样的特色课程教师,即使聘任了专业教师,也还要给这些教师找个专业学校长期学习,以保证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增强(教师的学习时间可放在寒暑假)。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增强必定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专任教师可以随时发现所教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向上一级专业中学、大学推荐(往往基层教师与上级学校没有联系,有了专业学校这个平台,教师自然可以把自己的学生推荐给上一级学校)。也就改革了原有高校的招生体制,一定程度缓解高考拥挤的压力,解决了学生求学难的问题。这样既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也让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得到发展,长此下去,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各方面的人才。
四、        实施 “安全教育”改革策略。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制定实施,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加之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相对比较低,对学生成长“挫折教育”的重视不够,也就导致了孩子娇生惯养现象的普遍发生。再加上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并未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国民的教育投入相应还比较少,国民的教育意识和方法落后,加之一些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一些教育领导被处分、免职、处刑责,导致很多教育管理部门、各学校、家长把学生安全看的很重。这样的政策并没有什么错误,然而一些教育部门、学校狠抓安全不是完全为了孩子,而是为了不担责任。这样,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发生了:(1)体育课上一些器械、田径方面等教学内容基本消失,游泳等课程又由于设施的问题基本开不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成了带孩子课,不出事万岁,而体育部门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又没什么具体要求,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了空话。(2)为了不出事故,很多学校取消了学生校外锻炼、实践的机会。(3)学校缺少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一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户外运动或运动不规律,导致学生整体体质下降,而且越来越懒惰。(4)很多家长对孩子放纵,缺少对孩子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导致孩子心理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这些现象的发生是一些教育领导、校长、家长扭曲了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导致的。为此我提出几点建议:(1)细化体育课教学内容;(2)规范学校活动内容、次数;(3)增加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4)普及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安全责任知识;(5)开办家长学校,教育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几项措施可有效改善安全教育现状。
五、        建立、普及学校实践基地。
   看着偏远山区的孩子在破漏的“教室”上课,再看看我们城市里的孩子们肆意的浪费粮食、学习用品,烂花家长的血汗钱,我的心无比焦虑。这不单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过错,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教育观念的问题。我们只想到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却忽略了孩子们的经历体验。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不正是因为他们的经历让他们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纵使我们的孩子读的再生动、再洪亮,这种精神也没有根本的进入到学生的内心,因为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那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让孩子多一些经历呢?我们只把我们的教育局限在课堂,只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学校有了实践基地,学生经常去基地锻炼一番,即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不比我们在教室里死记硬背强的多吗?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有劳动基地、美术基地、环保基地、音乐基地、体育基地等等。学生可以定期下基地锻炼,也可以在基地组织社会活动,如:画展、文艺会、环保宣传等等。实践基地的构成形式可以是学校与社会各机构的长期合作,如:劳动基地就可以是某学校和某农场的长期合作。有了实践基地的锻炼,我们的学生才会懂得生命的价值,让我们的教育多为孩子的成长做一些贡献吧!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拙见。我相信有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怀,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5 09:34:30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7 10:35:5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5 07:28 , Processed in 0.0217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