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论中华德育动漫的教育价值及发展方向(2)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4:43: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y108 于 2014-9-4 13:47 编辑

浅论中华德育动漫的教育价值及发展方向


网络小说和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这也是极为严重的影响。我们以付振立和刘启智杀人案为例。刘启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介绍了自己在作案前后的心理发展:首先是因为家庭的分裂导致他既得不到家人的爱也得不到有效地教育和制约。当然,我觉得更贴切的分析应该是因为父母的矛盾和家庭关系的破裂使得刘启智不再信任他的监护人,同时也不再愿意接近他的监护人,更不用说是听从他们的教育了。这个时候他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之中,试图从其它渠道满足其成长的需要(主要是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被爱,被尊重,最终渴望人格与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的需求,即心理学上的马斯洛效应)。而同样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使得刘启智很快与付振立成为“朋友”。这又加剧了这种负面能量的影响。其次,在这些影视、游戏和网络小说中存在着这样的潜在定式:1、世界是混乱而缺少公平的,“力量”就是一切的基础,主人公在种种不幸之后获得了“力量”,实现了“理想”,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而故事中缺少力量的人都被理所当然的“牺牲”了。这种定式很像“丛林法则”,可以在自然和社会中找到一些案例。可是人类社会并不只有“丛林法则”,而是多种法则平衡的结果。青少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使得他们把最先接触到的现象、法则和规律当做是世界上的唯一“真理”,进而使得他们在错误世界观的影响下产生一定程度的人格扭曲。2、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的孩子更愿意追求“暴力”这种原始、直接而极具破坏力的方式来追求他们想要得到的私欲的满足。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稳定之后才出现的。它是社会分工体制下的产物,是对人类私欲的限制,是凝聚集体力量的核心。儒家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其出现后的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中,所有稳定的社会体制都会弘扬和发展儒家的道德思想,并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可和遵从。这种道德思想的对立面就是原始的“暴力”。当某种力量以其绝对的优势领先于世界时,它就会打破维持社会稳定的道德体制,从而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例如在历史上,每一位以武力称雄的帝王(秦始皇、成吉思汗、汉武帝、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狮心王查理……)在统一了自己的国家之后都会走上武力扩张和穷奢极欲的道路。所以在西方的故事中,当英雄替村民们杀死了怪兽之后,自己也死于这些村民们的毒酒。中国的“周处除三害”的最后一害就是他自己。幸运的是他用儒家的道德约束了自己的力量,最终成为替百姓谋福利的人人称颂的好官员。而我们现在道德在社会上的约束力越来越小,人们对于儒家文化等中华传统道德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青少年由于本身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在这些“暴力”因素的诱惑面前缺乏必要的抵抗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中,那些负面信息对受到过良好家庭、社会教育的学生,特别是对在那些和睦温馨的家庭或者无论是中西方那种传统文化影响深刻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道德观的约束在这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反面典型。在现在的开放性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含有暴力等信息(视频、文字、图片)。青少年在缺少家庭教育约束的情况下会大量接触到这些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很多感官刺激强烈的内容。这些内容最容易使成长中的以感官为主要信息接受渠道的青少年沉迷其中。这一情况已经在之前的文字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我们在这里要分析的是这些信息的内容。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概括出这样的故事定式:一个人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决定采取暴力的手段。其结果一般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切财产损失都会得到成倍的补偿;故事的主人公总是奇迹般的和他的亲人们一起生还(我们一般称之为主人公光环);法律在故事中一般都被忽略了;道德和心理上的谴责在故事中总是以“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世界的本质”,“以及弱肉强食”等借口一笔带过。于是,主人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和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基本没有任何成本上的损失,可谓一本万利。但是,每一个真正在现实社会上生活打拼过的人都会深刻的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的份量。而我们真正地收获往往是精神上的无价的收获(比如成长、亲情、爱等等)。可这些内容的价值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更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很难被那些既没有社会阅历又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而且思维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所理解。于是,在这些青少年的眼里,他们所看到的和喜爱的故事里,他们崇拜的主人公用暴力手段取得了他羡慕的一切,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或“代价”。于是这些人的“故事”就成了他们模仿的“榜样”。就像刘启智所说的那样,他以为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同时完成自己现阶段的梦想(不被人欺负),他知道的唯一的也是“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去西南混乱之地贩毒挣钱并成为一名人人惧怕的杀手。既然想要成为杀手就要像书中写的那些主人公一样“从容的杀人”,即必须先有类似的经历“练胆”。而这些想法又得到了同伴(付振立)的进一步认同和推动。这又使得他得到了“认同,被尊重,渴望人格与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等“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于是,当他在同伴的怂恿下做出第一次犯罪行为时,“登门槛效应”和“破窗户效应”的条件就同时得到满足(这里面不仅有同伴的怂恿和要求,其中也有他自己人格意识分裂所造成的自己对自己的潜意识的强制要求),于是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我们一般称之为“破罐子破摔”。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他们对自己的这些行为的“成本和代价”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之后的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一般是在被警察抓捕并交代清楚自己的罪行之后,他们了解到自己即将要受到的法律的严惩和自己的要付出的道德、时间、亲情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的时候)。因此我们会发现在新闻媒体报道的罪犯之中,造成最大社会危害的往往是那些对社会和法律道德一无所知的人(青少年和缺少必要信息交流的内向的人居多)。这也是我认为德育动漫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主要原因。

分析了这么多关于网络小说和游戏动漫对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之后,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德育动漫与这些负面信息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动漫是现在十分流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使其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同时,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扶植本土动漫产业。这为德育动漫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以及技术的支持。孩子们喜欢动漫,也会不自觉地模仿动漫中人物的言行。那么与其让孩子们喊着“橡皮橡皮枪乱打”、“螺旋丸手里剑”在那里打闹,不如引导孩子们学学“黄香温席”、“陆绩怀橘”,讨论一下“闵损芦衣”、“张劭待试”、“彦谦官贫”、“巨伯请代”。当孩子们从这些动漫故事中了解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亲情、友情的珍贵,开始试着模仿学习表达“爱”的“正确方式”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心中充满着善与爱的美丽精灵,都是一块需要发现和打磨的珍贵原石。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恰当的方式去激发和引导。就像我曾经看过的一篇外国的文章描述的那样:圣诞节临近,商场已经全部停业了。一对父母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女儿把一辆新自行车作为自己圣诞礼物的愿望,就连夜做了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自行车作为替代,并且告诉自己的女儿,她可以用它去换任何一辆自己喜欢的真的崭新的小自行车。可是女儿在确认这辆橡皮泥捏成的自行车是父母用了一整夜的时间亲手制作而成的之后,竟然表示这是自己最喜爱的圣诞礼物,自己不愿用任何东西换走这辆珍贵的“自行车”。在那一刻,这对父母想为女儿买下商场里所有的自行车。这就是我们的精灵一样的孩子。他们总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只要我们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爱”,理解并且珍惜“爱”,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爱”。就像小海伦在听懂莎莉文老师对“爱”的解释后,突然对自己之前伤害身边的人甚至是洋娃娃玩具而感到愧疚,于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始了新的生活一样,同样的故事在《变形记》《超级保姆》《爸爸去哪了》等电视节目中都能看到。    

“爱”的含义很复杂,用我们已知的言语很难向单纯的孩子们表达清楚。这个时候,德育动漫故事就成了我们可以选择的一种很好的解释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具体生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和网络小说、游戏一样的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就像在《敬畏生命》这篇文章中描述的那个经典的故事一样: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在一天早晨拿着弹弓,来到了村边的树林里。他拉开了弹弓,瞄准了一只小鸟。就在这时,村里教堂的钟声响起。小男孩在钟响起的那一瞬间,想起了神父讲给他的关于生命的教导。他想到了众生平等,想到了一个生命可能因为他的原因而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他猛地扔下了弹弓,伴着教堂的钟声向村里跑去。我想,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像那个小男孩一样,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而扔下弹弓。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孔子所推崇的“仁”的力量,也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良知”的作用。对于我们的孩子,也许我们无法让他们立刻就明白什么是“仁”,什么是“良知”,但是德育动漫却可以像故事中神父的话和教堂的钟声一样,使孩子们受到暴力等“负能量”影响的时候,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产生“敬畏”的心理。这种“敬畏”就是道德的力量。如果怀有这种“敬畏”,陕西西安的14岁少年就不会将自己年仅1岁多的亲妹妹杀死,还连说“不后悔”;成都“大学生因丑杀人案”中的曾世杰也就不会在看守所里被自己的辩护律师问道“后不后悔”时,才说“(杀人)完了,我才知道干了什么事。如果时光倒流,我绝不会去杀人,我太对不起死者了,他们是无辜的!”看完这句话,我突然想起了德育动漫故事中的《孔子尽礼》。如果孔子当年面对阳虎的侮辱不选择从容离去以待来年,而是暴起杀人的话,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将会是谁呢?

    中庸开篇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如何才能达到“中和”呢?孔子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就是“礼节”。我们做事要有礼有节。那么如果我们把历史上那些做事有礼有节之人(如孔子、闵损、范滂、陆绩等)的故事用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教给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引导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恰当的应对解决,也许我们身边的惨案悲剧就会逐渐减少,社会也将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可称之为恰当得体,不仅要坚持原则,而且要因地制宜、顺时变通。这样才能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害到别人和自己,达到双赢互惠的效果。我们的动漫故事在表现中华传统文化时也必须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在创作动漫的时候,无论是主题核心的确立,故事的选择、情节的构思,人物性格与言行的设计以及形象、背景、配音、配乐等动漫创作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注意一些原则和细节上的问题,如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09:47 , Processed in 0.0263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