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5:46: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 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他们自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而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根据我们这儿的实际情况,我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我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首先,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意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 . Sapir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词汇作为渗透文化意识的“切入口”,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涵义的介绍。比如在教学lunch(午饭)这个单词时,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句话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没有免费的午餐),你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十九世纪的时候,美国有些酒吧给顾客提供“免费的午餐”。所谓午餐,其实不过是些用来和啤酒一起送出的脆饼;而所谓免费,当然不是真的,不买酒喝就没有饼吃。所以,当时有人说: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写的一本书用了这句话做书名。他在别的著作、演讲里也多次引用这句话。于是,这句话就又流行了起来。有时,我们不相信会得到一些优惠,就可以用这句“弗里德曼名言”。例如:I don't believe he's giving us the money without any ulterior motiv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我不相信他送钱给我们不是别有用心,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再比如To go south,咋一看,这个词组太简单了,这不是“去南方”的意思吗?这么简单的词组谁不知道呀!可不要小看了这么一个简单的词组哦,不信?那就请看在下面的句子中,to go south 是什么意思呢?Ice-cream sales go south since it is nearly winter.英语中很多常用词汇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比如to go south,在80年代之前,其用法只限于字面意思,即“去南方”。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作习语,意思变化层出不穷。起初,to go south 的比喻义经常被加引号使用,但渐渐地,新的衍生意义就成为了词组本身意义的一部分。在上面的这句句子中,to go south 的意思是指“(销量)下降”,是不是恍然大悟呢?当我们使用 to go / head south 的比喻义时,其表达的意思通常是指“下降,变坏;数量、质量或价值的减少”,亦指“情况越来越糟糕”。其实,south 一词与“下降、变糟”的联系还要归功于伟大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托勒密。公元2世纪时,托勒密绘制成了世界地图,他的地球是方的,而且北部在上方,南部在下方。他的地理学理论在15世纪的欧洲得到复兴,并成为所有地图绘制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从此,去南方(to go to the south)就成了南下(to go down to the south)。今天,如果翻翻流行杂志的话,会发现 to go south 的比喻义用法比比皆是。如果是某些人go south,这意味着他们某种程度上让你失望了;如果是股票市场 go south,你将很可能会被套牢;如果运动员 go south,这意味着他或她已经过了巅峰时期;如果是电脑的软硬件 go south,那意味着这些软硬件坏了。go south 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习语,可以非常灵活的用于表述各种带有贬义的情形。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正确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只有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才能避免“中文思维交际”的不良习惯。
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要适当地导入英美国家的文化,文化导入离不开中外文化比较分析,在比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只要一有宴席,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桌是圆形的,中间放着美味佳肴,用餐使用的是筷子(chopsticks)、汤匙(spoon),吃饭用碗(bowl)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而西方流行自助餐,即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自由走动。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任只提供饮料(drink)、酒(wine)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cheese)、炸薯条(chips、fries)、三明治(sandwiches)等,并不提供饭菜。这种方式便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以肉类、蛋白质为主,用餐使用的是刀子(knife)和叉子(fork)。西方人口稀少,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是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的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一个村落集中在一起,遇到野兽或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因此,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娴静。西方人习惯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自古以来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但这种方式缺少了中国人联欢共乐的情调。
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口及主要庆祝方式。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找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Halloween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西方人过万圣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万圣节的有关风俗和习惯,教师做教学课件时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声光变幻渲染恐怖的气氛,并布置教室,教师和学生都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边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边将糖果分给学生,然后将学生自制的南瓜灯展列出来,看谁做的最好看,同时播放《Halloween party》让学生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结束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总之,教会学生说话并不难,教会学生说话得体却不易。说话得体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自觉、系统、长期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5-1-16 16:04:58 |只看该作者
说话得体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5-1-17 13:55:50 |只看该作者
教师要自觉、系统、长期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16:44 , Processed in 0.0224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