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用学生逆向思维,构建解复杂分数应用题模型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5:57: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利用学生逆向思维,构建解复杂分数应用题模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例如:一堆煤,第一次用去它的1/2,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3,第三次用去剩下的1/4,最后剩下12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针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如果我们再采用以前由前面已知条件向后推的综合式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则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并没有采用以前画线段图来解决的方式。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由最后结果向前推的逆向思维方式来解决。先通过学生已有整数的有关知识,建立逆向思维的模式,然后根据这一模式,让学生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这一问题。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构建初步数据模型。

为了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观念,我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数,先加上7,再除以4,最后减去8,结果为10。学生可以根据以前的知识得出:10+8=18,18×4=72,72-7=65。

在学生已有这些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像这种有最后结论向前推的思维模式叫逆向思维。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我把这一问题的两种思维模式对比如下:正向思维:A+7→B÷4→C-8=10,逆向思维:10+8→C(18),C(18)×4→B(72),B(72)-7=65。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不但思维方式相反,而且运算符号也相反。通过学生自己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建立逆向思维的观念和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65代入题目中,65+7=72,72÷4=18,18-8=10,以验证这种模式的正确性,从而让学生最终确立这种逆向思维模式。

  二、利用学生知识迁移规律,应用拓展模型。

  任何一种数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为了解决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在学生通过已有的整数部分知识,建立逆向思维模式之后,我再引入开始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先让学生通过已有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建立正向思维的关系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利用已有的知识,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关系式:   A(1-1/2)→B,B(1-1/3)→C,C(1-1/4)→12。

在学生建立了正向思维的关系式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建立的数学模型,应用逆向思维的模式得出:

12÷(1-1/4)=16,16÷(1-1/3)=24,24÷(1-1/2)=48。

从而让学生,运用这一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的这一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加深。

那么这种结果到底正不正确,最后,我让学生把这一结果,代入问题当中:

48×(1-1/2)=24,24×(1-1/3)=16,16×(1-1/4)=12,

让学生通过自主验算,确认这一模型的正确性。并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享受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当做一种探究的乐趣,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解释归结数学模型。

   在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我再让学生对比这两个问题,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说一说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问题: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如果我们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可以转变一下思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如图所示:正向思维的思路是A→B→C→D...,我们的逆向思维是:D→C→B→A...,过程相反,运算符号也相反。

通过以上数学模式的呈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我们除了采用由开始条件向最终结论的综合性思维模式,也可以采用由最后结论向开始条件的逆向分析式思维模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探究,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式,并运用这一模式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最终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10-20 04:50 , Processed in 0.02902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