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基本教学方法的探讨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4:55: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名师3b208 于 2015-6-1 18:01 编辑

数学课堂教学中基本教学方法的探讨

                                                 名师3b208      


从教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通过名师培训这个平台的学习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县教体局提出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利用平台培训中所学,尝试着在创新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下面就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谈一下自己的感悟,与各位同仁分析探讨:


一、情境设置要“贴近生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意义,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显然也十分有利。

为了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吴正宪老师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通过和学生自由谈话引出:‘老师想了解一下咱们班这两队同学的拍球水平,您们说该怎么办?……在学生谈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以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了‘每队选几个代表拍球’的作法,并在教室中实际组织了如下的活动:‘学生限时地拍球,教师记录两队中每位同学的拍球个数’;然后,教师又提出了如下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两队中每位同学的拍球个数,哪队同学拍球水平高?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在独立思考和全班交流后,‘教师又以游戏者的角色加入其中拍球水平低的一队’,从而引出了‘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什么才能公平’这样一个问题,并‘通过辩论’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比较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才公平’。”这样,我们就由上述的特殊情境最终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

由以上的实例我们也可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是应当对“情境设置”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特别是,这就应被看成好的“情境设置”所应满足的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其次,就当前而言,关于“情境设置”的考虑显然又直接关系到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指导思想,即是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二、注意启发式,重视情趣性。

启发式的宗旨在于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时期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的提倡显然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究竟又应如何去实行“合作学习”呢?相对于纯粹的理论论述而言,在此显然更需要积极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于实践活动的认真总结 。

第一,不能搞大量浅层次、低水平操作,例如,不要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就无需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否则,形式上分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第三,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

第四,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

第五,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


四、学生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求知,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然后进一步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通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长方形宽不变,长增加(缩短),②长方形长不变,宽增加(缩短)③长方形的长、宽同时增加(缩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感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这一特征。这时教师又提出:“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呢?”一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纷纷质疑:“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长、宽的变化引起面积怎样的变化?”等等。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自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有益于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

那么,教师究竟应当如何去发挥所说的指导作用呢?什么又是教师发挥这种作用的最佳形式与恰当时机呢?

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即应当允许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并应看到方法论上的转变应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成为教师“无所作为”、“放之任之”的理由,我们也不应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绝对地对立起来,毋宁说,这正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即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学习的深入,教师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或层面不断对各种相关的方法作出比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自己的方法作出积极反思与必要改进,并在方法论上达到更大的自觉性和先进性。


五、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

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b8h保山日报网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洋洋家的麻辣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25个,5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准确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六、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综合性、可优选性等特点。在综合、优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教学组合时,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的具体阶段及目的任务,要着力强调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能创设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情景。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10-4 15:45 , Processed in 0.0156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