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参加《第三届中国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有感
河北省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高旺
2011年7月30日——8月3日,我去北京参加了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与北京春之雨教育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三天半的会议,内容充实,受益良多。我觉得,自己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下面,从四点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网站的口号是:教师专业化教育平台,家长职业化学习窗口。应该说,网站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仅举培训为例,培训主题就分校(园)长职业化、班主任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和家长职业化四个;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会议主持流程独具特色;会议每年按计划进行;会议有视频;会议有课件;会议有资料;会议有论文评选;会议有继续教育学时证书;有会议代表会后交流平台及其它特色服务等。我认为,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为我们培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两点感受 第一个感受就是这次培训层次高,规模大。可谓大师云集,群英荟萃。顾明远、魏书生、钱志亮、刘堂江、胡新懿、雷实、余映潮、程翔(注:仅举中学语文会场专家为例)等十余位知名教育专家、教研员、特级教师到会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7月31日上午,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开幕式上做了《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学》的主旨讲话,随后,著名教育家、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原局长魏书生老师做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的主题报告。顾明远老师主要谈了“教育家办学的意义”和“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两个问题,讲座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确有高屋建瓴之感。魏书生老师,则用他特有的朴实的大白话、大实话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表面上东拉西扯,实际上却告诉了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抱负、品格、情怀和操守,整个讲座天马行空,妙趣横生,掌声不断! 7月3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授钱志亮做了《有效课堂哪儿来?——兼论怎样上好一节课》专题讲座,讲座从五个方面展开:1、有效课堂的概念——科学地理解;2、有效课堂的前提——专业化的教师;3、有效课堂的条件——精心的备课;4、有效课堂的实施——有效地讲课;5、有效课堂的评价——全面地评课。钱老师风趣幽默,案例鲜活,师生互动,场面热烈。他最后的结论是:一节好课应该做到:饱满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层递进…… “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思想的启迪,是灵魂的涤荡,是人性的沐浴,是人格的唤醒,是希望的激发”! 8月1日上午,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首任总编辑刘堂江老师做了《教育家从教师中结晶析出》的主题讲座。讲座分三部分:(一)解密教育家桂冠上的明珠,副标题是:谁是教育家?关键词:教育家标准;(二)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副标题是:他们是这样成为教育家的,关键词:教育家典范;(三)人人都可能步入红地毯,登上教育家的殿堂,副标题是:你也可以成为教育家,关键词:教育家成长。刘老师的讲座体大思周,朴素严谨,中规中矩,深具学者风范。在新中国教育家成长的教育家典范中,他列举了斯霞和霍懋征两位泰斗、李吉林和于漪两面旗帜、魏书生、冯恩洪、李希贵三座高峰。并勉励年青教师,教育家成长的绿色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只要我们明确前进的路向,夯实文化根基,养成八大教育家情怀,锻造出教育家智慧,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的教育家。 8月1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附中原校长胡新懿老师做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专题讲座。胡老师的报告旁征博引,视野开阔,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形势以及国内外一些让他感动和震撼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还在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要深化课程改革,就要树立五种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创新“三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他告诫我们,要深入研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式”教学法,即“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法,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关注学生整个的生命质量,在课堂上建立“学习共同体”。 8月2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实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与发展趋势介绍》的专题讲座。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雷老师笑称自己是“教育部的打工者”。他的讲座分三部分:(一)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二)课标的主要修改之处;(三)语文课程未来10年之推想。整个报告前瞻、厚重,极具文化视野和学术气息,使我充分认识到,课标的制定与修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对待课标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我们应该清楚,语文课程改革目前走到了哪一步,取得了哪些成绩,解决了哪些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当务之“要”是什么,一段时期内改革发展将呈现怎样的态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坚定地落实实质性的变革目标,以新课程标准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最后,雷老师用以下四句话和各位同仁共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革新课程,革新文化。 8月2日下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余映潮做了《“角度”的美妙——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这是余老师专门为此次活动整合的一个讲稿)。余老师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本次讲座分四个部分:(一)角度的美妙——追求创意;(二)角度的美妙——教材研读;(三)角度的美妙——教学设计;(四)角度的美妙——教学科研。作为教研员,我所感兴趣的除了他实用的、技艺精湛的课堂教学策略,还有一方面,就是他立意高远的教研工作,坚持有规律地开展活动,25年的教研员生涯,让他“带出了五支队伍”。应该说,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虚心学习的。 8月3日,最后一场,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专题讲座:《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程老师高大、帅气、斯文,讲座抑扬顿挫,不温不火,颇有见地。他重点谈了一个问题: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他说,课堂作品要体现对文本准确地把握和深刻的理解,要精心设计教学,要体现出师生双方情感的参与。他提出,语文教学要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三是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程老师用他极富感染力的讲座为本次培训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点。 上面详细介绍了一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说自己的第一点感受:专家层次之高和自己触动之深。 第二点感受是一个问句:我们离这些大师、教育家还有多远?当然,每个人的回答不尽相同。我在给老师培训的时候曾经引用过一句广告词:如果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为你让路。——关键是很多教师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处于忙、盲、茫的状态。有人说,一个地方的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一个地方的语文教学风貌的展示,与当地的语文教研员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学科。那么,如果我们要做到像余映潮老师那样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覆盖全面、造福一方的教研员,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领导力、教育理解力和实践建构力,不断激发全体教师的真智慧、真创造和真功力,从而不断提升大城教育的内涵、品质、境界和文化。如此,则光明前景,隐约可见也! 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正思。这是魏书生老师报告中提到的一个词,他说,自己在盘锦当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就告诫老师们要正思、正思、再正思,不要老是反思。每个老师都要找出自己的20条优点、长处,然后,守住这些东西,站直了,别趴下。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别人,但是——我们不能学来学去,把自己学没了(这句话是我对魏书生老师讲话的理解)。这个思路,对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管理者(当然,更包括领导者)是值得借鉴的。如果一个老师,老是反思自己的失误,心灵就会陷于“阴影部分”,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就会苦不堪言而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教育也是如此,魏书生提倡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然后大张旗鼓地去表扬他,经常去肯定他,让这些闪光点天天发挥作用,次数多了,优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而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则“不屑去搭理它”,时间长了,这些缺点毛病自然就会弱化乃至消失。这种思路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适用。 第二个关键词是作品。这是程翔老师讲座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他认为,语文教师要树立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到老了,要拿得出自己的东西。作家用文学作品说话,艺术家用艺术作品证明,而老师,就要拿出几节自己的得意之作——“课堂作品”。我想,我们从事教育的(当然,包括家庭教育),最终的作品是什么呢?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就是他的作品;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是他的作品;对于校长而言,教师就是他的作品。那么,对于我们县教研员呢?就应该是县域内教师专业化的群体提升。“作品”的观念也提醒我们,教研员要加强专业修炼,要当好“五台高手”:统观全局,登得上高台;专业引领,站得住讲台;激励争先,搭得起舞台;规范竞争,把得牢擂台;助师成名,耐得住后台。让一个个优秀教师的“作品”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第三个关键词是规律。这是很多专家在讲座中反复提的一个词。我县自2009年承担“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以来,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当然,也走过一些弯路。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工作思路还停留在管理者层面,而不是领导者层面(管理者正确地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我们更多的工作,还是在形式上转,还没有深入地研究教育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成长规律。一句话,表层的东西多了点。雷实老师在报告中引用过一句话,我印象挺深刻:教育不能嫁给政治,也不能嫁给经济,要嫁给人。我们的教育从一而终的,只能是人。说的多好啊!钱志亮老师在讲有效课堂的时候,认为授课的实质是让学生感知教学信息,而学生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知信息的。在讲确保视觉通道顺畅时,就列举了看(主观能动性)、看到(视觉能力)、看懂(视知觉水平)、色彩(喜好与厌恶)、光线(虹膜色差)、气质仪表(爱屋及乌)、容貌修饰(漂亮指数)、衣着装扮(色彩与款式)、目光交流(时间与次数)、面部表情(变脸水平)、体态语言(亲善度)、手势(灵活度)等众多的层次,我想,这些规律是我们前段时间“双有效”研究所忽视的。 四、四点启示 四句话,四点启示。 第一点启示是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走出“被发展”的困境,坚持生命自治,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第二点启示是关于学生的生涯教育。要“让学生成为会规划人生的人”,要使学生尽早明白: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怎么去那里? 第三点启示是关于教育的返本归真。教育当然是创造“新人”,但更多的是坚守“本”“真”的规律,然后才是守正出新,执正驭奇。 第四点启示是关于培训的承前启后。培训的效果,一看领悟力,二看执行力,三看领导力。而后期的追踪,反复的培训,才能固本培元,春承冬寒翻作夏,兔接虎气化为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