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听朱小蔓老师讲座有感 朱小蔓老师讲课是在用真情诉说,用心灵对话,用智慧启发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做。朱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强烈的责任心与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孩子心灵的康健成长比身体的健康成长更重要。 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和关注,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曾记在我工作之初,面对调皮经常犯错的孩子,我总是批评多余宽容,呵斥多余微笑,这些孩子看到我也总是很怕。表面上,他们在我面前,乖了许多,但实际彼此间心灵的距离却很遥远。工作这么久,看着一批批的孩子渐渐长大,我开始明白,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是多变的,是多元的,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会犯错那就不是孩子。比如:我去年接的这个班有一些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有个学生是虽然比别的学生个子矮,但是总以老大自居,常不写作业,还偷偷欺负同学,编谎言的本领超过了任何本领。可是我要面对他,要教育他。我们是靠智慧工作的,而不是靠拳头。所以,我第一要做的就是耐住性子,时刻督促他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课。第二是在课堂上常关注他,只要他积极举手或发言正确我就表扬。第三,我努力发现他的优点——他其实很热心,对班级事务出很关心。于是我就推荐他作小组长,让他管理五六个学生。这样一来,他首先是开始写作业了,字也比以前工整了。我经常对他说其实“你很聪明的”,就是没把聪明用在该用的地方,慢慢的在这种暗示下,他还真的就变的比以前聪明了。试想,做为母亲,我们可以宽容孩子每一次的错误,可以欣赏孩子每一次的成功。那作为一名教师,则更需要用一位母亲的情怀,用一位教师的责任去重视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我想这将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正所谓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