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对人类学习成长的动机阐述中,主要把学习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即为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动机,比如因为自身爱好或自身渴望而产生的动机。外在动机即为外发的、被动的,比如父母的强迫、被迫与他人竞争而产生的外在动机。显而易见的是,后者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比前者要弱。今天听了冯校长的讲座,仅与上文结合粗读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关于德育要给学生的是生活德育。所谓教书育人,不仅指教授知识,更有教学生为人处世。而要学生在立身处世上有所长进,口头说教定然比不得教师在平日点点滴滴中做好榜样。尚为一张白纸的孩子,模仿能力极为突出。此外,在平时的晨会上,我结合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身边的事例或是故事对同学们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会给同学们讲述一件早上上班途中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位中年妇女旁若无人地在公交车上用手机大声播放着自己爱听的歌曲,询问同学们对此事的看法。 其次,班主任要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这一观点发人深省,特别是“既要像老师,又要不像老师,像朋友”这个尺度的拿捏。学生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是热情,而这热情如前文所述,大抵是取决于内在动机的强烈与否。作为小学班主任,更需要强大的洞察力,以观察到孩子的小心思,思考一些小方法与孩子耐心地谈心解决问题,有时同伴的谈话和班干部的谈话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更加喜爱老师,必将会强大学生的内在动机。 最后,作为“人类灵魂世界工程师”的教师,最根本的条件莫过于雄厚的知识储量,博学的教师、课堂出色的教师才能提升班主任的魅力和威信。像冯校长这样,二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读书的习惯,着实令人佩服。尤其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学乃至教育的动向也是变化莫测,如果不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怎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呢?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要与学生一同成长,才是树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