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案教学的几点“非议”和思考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者的传统授课模式,它突出的是学生的“学”和“练”,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与“导”协调互补,学习过程规范有序、富有时效,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明确其优势的同时,下面我浅谈一下学案教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和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是将学案当教案使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完全按照学案编写的顺序进行依次讲解,授完下课。这种讲授方式貌似“学案”教学,实际上是执教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学案和教案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注定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低下。学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应体现出层次性和螺旋上升性,使他们真正实现“由会到熟,再而通”的效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将学案等同于练习卷。教学中,执教者提前一天就把“练习卷”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完成,教师对预习和使用学案缺少必要的具体方法指导,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案不是考试卷,也不是练习讲义,它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有效辅助,因此在学案设计中不应给问题设置类似于练习卷一样的答题空挡,学案的使用应该要逐步培养学生课后梳理知识的习惯,它更多的是指导、培养孩子问题的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 三是学案设计脱离教材实际。在学案使用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设计内容脱离了教材和《课标》要求,应明确设计学案不是抛弃教材而另外编制新的教学材料,而是要以教科书为基础,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分析和研究教材,探索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学科能力。但不是将教材内容照抄照搬,如果所涉及到的问题、例题或一些链接材料教本上有的,就可以不在学案中呈现。 四是学案导学缺乏灵活性。众所周知,学案也只是一种预设方案,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发展中的学生,自然有其独特的思维,学案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或学法的再生成也在情理之中。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对此认识不足,过于依赖学案,没有依据学情而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缺乏应变意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案教学并非不可改变,在设计中,可进行“留白”,供每位教师结合实际,灵活安排,以体现教学个性化的特点。 五是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的自学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授课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不敢放手,对孩子信心不足,把自己当主角,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学生变成了听众或“打工者”;还有的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他们都在讨论和交流,教师只注重课堂的热闹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这样的学案教学实际上已经变了味,教师的角色意识必须转换,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案教学的应有效果,促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六是学案教学抛弃了多媒体辅助工具。毋庸置疑,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有些老师因为学案的使用,觉得纸面已呈现了,不再需要多媒体辅助了,于是出现了“一张学案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事实上,学案并不完全具有多媒体生动、快捷和多变的功能,在教学中如适当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七是学案教学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教学中,教师必须提前一天将学案交到他们手中,并督促完成相关练习。因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差异,其中有不少的题目他们仅通过查阅课本是很难解决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辅或网络查询才能完成。这将消耗他们大量的学习精力,另外学生还要完成当天相应的学科作业,课业负担之重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少而精,努力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升孩子的学科素养。 总之,学案教学是一种教改发展趋向,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改革,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对它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它的有效性才可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