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00:44: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孩子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有理念上的准备,也需要“技术”的运用:      一、“还”的认识  还,意思为“回、归、归还”。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且坦然地在小孩子面前承认:关于什么时候,我们离太阳远还是近的问题说不知道。可是,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学生们一致认为老师的见识是高过学生,学生肯定不如老师知道得多,所以,当学生问的问题老师不知道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那么,在课堂中就可能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学生的问题逃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实);其二:学生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料,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早早的将学生的问题“帕斯”。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是充满灵性,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  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的挑战,不断地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的胸怀。一本杂志曾经记录过一位中国高中生的美国求学的经历,他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成绩平平,可是非常善问,课堂上总有出其不意得问题,令老师厌烦。到了国外后,他同样保留着这样的学习风格,一次,课堂上就一个问题提问,教授解答后,他总不满意,不断的产生问题,后来,教授被他问到了,也回答不出来,这个时候,同学和教授被他这种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感动,全班起立,为他鼓掌!这种胸怀,是值得我们来学习和准备的。    二、怎样“还”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 1、 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数学名师华应龙在执教乘法的交换律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解答一道题目之后,老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显然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但华老师没有做肯定,说:你看老师说交换3和4的位置,积不变,和第一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想法?显然,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激发学生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以至于学生到最后说出:不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来证明问题是不科学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2、 “还”要有“预谋”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最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3、 课堂中“运球”意识  如果“微格”的研究课堂教学组成的诸多教学细节,课堂教学中蕴含无数的环节与操作的技巧。讨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对老师来说,课堂讨论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还是寻找答案?如果教师大部分时候以学生的正确答案为跳板,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并不认真去关注大部分学生中隐藏的困惑和问题,那么这样的困惑和问题是不会自动消解的,必然在作业和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大面积的暴露出来。所以,我们有理由问老师,这样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其他学生真的没有问题了吗?  教育学者李喜贵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谈到:日本学者佐藤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的特色不是‘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那样的进行,而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也就是说,通过多站进行。  看着这个运球方式,看来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球接住,调整一下,再抛出去。而良好的运球是,让“球”在学生间传递,最后,传到老师手里,老师起个什么作用?是总结,或者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调整强调了。   两种不同的讨论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昭然若揭了。

    三、“还”了什么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什么?我想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认真为之比对的。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而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有见地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部分学生似乎总是无话可说。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课堂上缺什么呢?导致孩子就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我想这是一个老师的功力。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学生,更在于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能力,不仅要解放学生的“口、眼、嘴”,让学生在操作、动手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师有意为之作专项训练的。数学名师刘延革老师在做课《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练习》时,课堂的几个环节中,故意“设套”让学生在体验错误中成长,令人叫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善于做“茅盾的始作俑者”,故意制作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得到极好的练习。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24时计时法》时,在黑板上板书“9点到青岛”的信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候?学生在争论中认为可能是上午9点,也可能是晚上9点,因为一天中有两个9点。这样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基础,对学习新知买下很好的伏笔。  总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       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沙发
发表于 2017-11-30 15:16:10 |只看该作者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1 18:48 , Processed in 0.0216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